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八達通之父」研多用途電子錢包

時間:2017-06-22 03:15:12來源:大公網

  圖:「八達通之父」甘志深,由設計、起名、研發、推廣及營運,一直參與着八達通系統發展\大公報記者黃洋港攝

  1997年,香港特區正式成立;同年八達通卡面世,「嘟」一聲四通八達,顛覆香港人的消費和出行模式,成為世上領先的非接觸式付費系統的模範。「八達通之父」甘志深(Sammy),由設計、起名、研發、推廣及營運,一直參與着八達通系統發展。在手機付款大行其道的今天,他的目標是八達通網上網下雙軌發展,正研發集合印花、優惠券的多用途電子錢包,推動香港邁向「無現金社會」,並盼望將香港的成功經驗,推廣到「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大公報記者 陳卓康

  甘志深是香港土生土長的科技專才,現任八達通控股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更是公司內最資深的員工。1995年,甘志深由地鐵公司轉到八達通卡控股前身聯俊達有限公司,見證「八達通」由一個概念到誕生。

  首批搶購一空 意料之外

  他憶述,地鐵公司於1990年代初研究以非接觸式智能卡,取代磁卡車票,於是牽頭與地鐵、九鐵、九巴、城巴、油麻地小輪合資成立聯俊達,1993至94年間招標,短時間內四出推廣,1997年9月1日正式推出,首批300萬張於三個月內搶購一空,趕製新一批智能卡,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

  二十年來,八達通推出眾多產品,甘志深認為,自動增值功能是一大突破,說服銀行將風險壓到最低,先讓持卡人增值,後由銀行收款,在全世界亦屬前衛概念,體現出對銀行與客戶的信任關係,其他城市要仿效八達通與銀行的關係並不容易。他又指,當年說服商戶加入過程遇上不少阻滯,直到增值功能擴展到7-11便利店後,順利說服快餐店、小巴等商戶相繼加入。2006年,團隊成功研發將傳統信用卡讀卡器改裝成便攜式八達通讀寫器後,成功解決結算技術困難,吸引更多小商戶接受八達通付款。

  結合零售及網上付款功能

  八達通發明受到舉世認同,先後獲荷蘭、新西蘭、迪拜垂青開發電子系統。但近年內地電子支付技術迎頭趕上,有拋離香港之勢,甘志深就認為,內地手機付款在交通方面還不如八達通集中,下一個二十年,他對前景依然樂觀,業務仍會以香港小額付款為中心,將會朝着有卡與無卡付款雙軌發展,配合學生、長者等需要,實體儲值卡仍會以不同形式繼續存在,可能卡身較細小。

  近年八達通積極發展網上付款,先後引進手機SIM卡,P2P(個人對個人)付款的「O!ePay」,QR碼網上付款等,惟蘋果手機未開放NFC付款功能仍是一大挑戰。甘志深說,未來目標開發結合零售及網上付款功能的「All-in-one」電子錢包,將不同印花、優惠券,收藏在一個錢包內,實現「體驗一體化」,強調最重要是令人生活更容易,點樣改善用戶體驗,令香港成為「無現金社會」。

  談到國家近年「一帶一路」策略,甘志深說,除現時正在協助匈牙利開發支付系統,早前隨團訪問哈薩克,得知對方一年多前引入電子儲值卡,與對方開發人員一見如故,討論差不多一整天,對國家有了深入了解,笑言如有機會,將來非常樂意到更多「一帶一路」城市,交流香港的成功經驗。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