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前夕,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她表示,上任後將努力帶領特區政府將香港建設成國家有朝氣的特別行政區,為市民提供滿足感高的生活。
林鄭月娥表示,下一屆特區政府將優先從三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首先是土地房屋政策,解決香港樓價高、買房難問題;第二是教育,將投放更多資源培養出足夠的人才,支撐香港未來的發展;第三是讓香港的經濟結構更加多元化,鞏固和提升傳統產業,開拓創新科技產業和創意產業。
林鄭提出的三大施政重點,切合香港現狀,亦是香港面對的主要難題。關於房屋政策及經濟問題,暫且不表,今日主要談教育問題。
長期以來,香港教育制度受社會人士所詬病。儘管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資源,但圍繞教育方面的問題仍爭論不休。
資料顯示,2011-12年度教育預算開支達678.91億元,佔政府開支總額18.6%,佔本地生產總值3.5%。2016-17年度教育預算開支達826.01億元,佔政府開支總額17.7%,佔本地生產總值的3.3%。與外國發達國家和地區比較,香港在教育方面的支出,不算太低。林鄭在上任前還開出支票,將增加50億在教育方面的經常性支出。
教育是育人,必須為香港未來而設計。回歸以來,香港教育仍無法清晰指出我們需要培育什麼樣的人。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維護「一國兩制」是所有香港人的義務與責任,香港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培養青年一代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讓年輕人擁護「一國兩制」。故此,在教育資源分配上,必須以此為重點。
在考試制度及課程設計上,必須以減輕學生功課及考試壓力為重點。當今西方主要國家,從幼兒到中學教育,都崇尚啟發式教育,讓學生在遊戲和活動的快樂中,學習和吸取知識。而非靠背誦、考試獲得知識。按今日香港某些人所謂「贏在起跑線」思維,西方先進教育概念,肯定是「輸在起跑線」,但他們卻贏了人生。對此,教育部門如非進行大刀闊斧改革,未來香港的教育仍然是「高投入,低產出」,矛盾重重。
蔡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