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馮宜萱:新公屋間隔更「見使」

時間:2017-06-19 03:15:05來源:大公網

  圖:馮宜萱指出,復建後的新居屋採用與公屋相同設計,增加公營房屋供應靈活性 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回歸20年,港人追求安居樂業的夢想不變,公營房屋成為基層市民的安居之所。房屋署副署長馮宜萱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公屋設計在過去20年不斷優化,近年落成的單位雖然「內籠」面積略減,但設計更「見使」,以兩米作為一個區間,窄長設計更方便居民因應不同需要間隔,而大門正對廁所門的設計可增加起居室牆壁空間,方便擺放傢俬。馮宜萱又指出,復建後的新居屋採用與公屋相同設計,目的是方便有需要時將兩種單位互換,增加公營房屋供應靈活性。

  房屋委員會轄下177個公共屋邨,為逾200萬港人提供居所。馮宜萱指出,公營房屋發展60年,2000年正是公屋發展「分水嶺」,房署的建屋質素改革措施,包括採用「因地制宜」設計,取代過去的「標準」設計,自90年代起出現的劃一「平頭裝」公屋大廈,也演變為樓宇高低有致的新式屋邨。

  構件式單位方便不同間隔

  構件式單位自2008年起供配合採用,四款不同面積的標準單位,組合成各式公屋大廈,「因地制宜的發展,令每個屋邨有自己的面貌,構件式單位可以將預製組件好像『砌LEGO』那樣裝嵌起來,建屋和編配都更方便」。馮宜萱指,構件式單位雖較90年代常見的和諧式單位略細,但經調整廚房與廁所比例後,起居間的面積其實反而更大,空間更「見使」。

  馮宜萱解釋,構件式單位以兩米為一個區間,即使是最細的一/二人單位,也可劃分為兩個區間,空間更實用、傢俬布置更靈活,「起居間有四米長,可以劃分做睡房同客飯廳,就算放兩張碌架床也夠長」。至於較大的二/三人單位、一睡房或兩睡房單位,起居室長六米,窄窄長長,更方便間隔,「有報道引述設計師說(二、三人單位)這個設計可以間兩個房,即是居民可以因應自己需要,做出不同間隔」。

  新公屋「開門見廁所」的設計,一度遭人詬病,馮宜萱稱,新設計是回應居民希望增加起居室牆壁空間的訴求。原來,過去的和諧式單位設計,廚房及浴室門均面向起居間,但不少居民自行改裝單位,將廁所門改為經廚房進入,以令起居間有更多靠牆位置,方便擺放傢俬;房署於是修訂浴室門設計,並預留多個插蘇位,「現代人的生活需要很多充電位,設計亦要與時並進,現在傢俬點擺都得,不會搞到成屋都是『拖板』。」

  至於為何不將大門起居間方向略作移動,以免對正廁所門,馮宜萱稱,是考慮有居民或會善用近大門的靠牆位放置傢俬,而現時的設計在大門旁,便可以「放多張碌架床都夠位」。

  新居屋採相同設計更靈活

  「有些修訂是因應居民意見不斷改善,有些改動是我們主動希望做好些,例如改善通風、採光。」馮宜萱稱,公屋歷年來有不少優化設計,例如引入「微氣候」研究,務求令公屋的戶外、室內環境都得到改善;採用「通用設計」,方便傷健人士使用;設計可調校高度的灶台,滿足住戶不同需要等。

  她又提到,復建後的新居屋採用與公屋相同設計,同樣採用構件式單位,目的是方便隨時將兩種單位互換,增加公營房屋供應靈活性。她又說,構件式單位是採用預製組件,牆身是清水石屎,不用批盪就可直接「批灰」、上油漆,省工序省物料,更環保,而且預製組件是大規模生產,更具成本效益,有助降低造價。

  馮宜萱又提到,回應社會訴求轉變,新屋邨增加向街商舖,重建人與街道的關係,還街於民,並有開放使用的草地、社區農埔等。被問到新公屋選址被指是「見縫插針」,她稱「插針」也要花盡心思,務求新建的公屋與社區周邊環境融合。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