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在要聞版刊登了毛澤東抵渝的消息,並在頭條位置破例刊登了一幅自製的毛澤東木刻頭像。這幅木刻像出自編輯陳偉球之手。而時任《大公報》總編輯王芸生則寫了社論《毛澤東先生來了!》
最早提出國共誠意合作
《大公報》是最早提出蔣、毛會晤建議和得知重慶談判消息的新聞媒體。早在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三日,《大公報》在社評中就提出,為解決國共之間的摩擦,達到「誠意合作」之目的,「最好毛澤東先生能來重慶,與蔣委員長徹底討論幾天」,以對國家前途的基本認識達到一致的諒解。
獨家新聞的遺憾
四年後,當蔣介石出人意料地向毛澤東發出第一封邀請電時,《大公報》又成為了最早得知這一驚人消息的新聞媒體。據王芸生回憶,時任國民政府文官長的吳鼎昌在向蔣介石提出並代擬了邀請毛澤東赴渝談判的函電後,為了給他曾任社長的《大公報》一條特大獨家新聞,於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晨將蔣之電稿交給《大公報》,準備在當天晚上發表,孰料在檢查時被扣。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下午三點三十七分,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張治中等九人乘坐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的專機抵達重慶。
翌日,《大公報》在要聞版刊登了毛澤東抵渝的消息,並在頭條位置破例刊登了一幅自製的毛澤東木刻頭像。當時《大公報》沒有毛澤東的照片,這幅木刻像出自編輯陳偉球之手。
從機場到駐地一路追蹤採訪的《大公報》記者彭子岡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通訊《毛澤東先生到重慶》,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了毛澤東抵渝時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與彭子岡的特寫一起見報的,還有時任《大公報》總編輯王芸生的社論《毛澤東先生來了!》
毛澤東為《大公報》題詞
抵渝後一周左右,在慶祝《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的雞尾酒會上,有人介紹毛澤東與時任重慶《大公報》總編輯王芸生相識,毛澤東緊緊握住王芸生的手並說:「久聞大名,如雷貫耳。希望你們新聞界的朋友多為和平而宣傳。」滿腔報國情懷的王芸生連連點頭,並稱一定盡力。
九月二十日,王芸生以《大公報》名義發出請柬,在李子壩報館設宴招待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代表團。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應邀出席。宴會結束時,毛澤東為《大公報》職工題寫了「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
重慶談判後期,內戰烏雲密布天空,局部已聞槍聲。比較敏感的王芸生為毛澤東的安全擔心,他專門拜訪了章士釗先生,提出應暗示毛澤東「三十六計走為上」。兩人不謀而合,最後由章士釗向毛澤東當面提出。
十三天的談判,最終未能達成人們期待的成果。十月八日晚,毛澤東在張治中的歡送宴中致辭,短短的講話中八次使用「統一」一詞。次日,《大公報》作了詳細報道:「毛先生說『和為貴』,只有和,才能求得雙方的一致。和是最大多數人的願望。我們要用統一的國家迎接新局面。」
十月十一日,毛澤東在登上返回延安的飛機前,向中外記者發表了簡短談話,指出:「中國問題是可以樂觀的,困難是有的,但是可以克服的。」
然而,蔣介石卻已下定決心與中共和毛澤東決裂。此後,中國歷史進入另外一個拐點。《雙十協定》墨跡未乾,烽火已燃。
推動國共停戰
重慶談判之後,國共繼續和談。一九四六年一月在北平設立軍事調處執行部,簡稱「軍調部」,由中共代表、國民政府代表、美國政府代表組成,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對國共軍事衝突進行調停。軍調期間,《大公報》從多角度、全方位對國共兩黨的活動做了大量報道,積極推動國共停戰。因為軍調部的設立,北平成為當時軍事、政治敏感,且備受中外各界矚目的城市。為了及時報道北方局勢的發展變化,《大公報》先後派得力記者徐盈、彭子岡夫婦、張高峰、戈衍棣等加入北平辦事處。他們盡其所能地報道國共雙方的主張、態度、行動,恪守了客觀、公正的原則立場,通過某些現場細節,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