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小兒外科專科醫生司徒達燕表示,年紀愈大愈難治療「尿床」
【大公報訊】記者孫凌奕報道:不少小朋友「尿床」被家長責罵,誤以為是小朋友懶惰,不肯去廁所。有小兒外科醫生指,若五歲以上兒童仍「尿床」,可能是膀胱功能和荷爾蒙「作怪」,若不盡快診治,會影響睡眠質素和記憶力,甚至出現抑鬱。有女童一直患有嚴重夜遺尿症,父母本以為「大啲就會好」,到12歲仍會在上課時「瀨尿」,需用尿片,因此不敢參加畢業旅行。
靠藥物及行為治療
陳太的女兒現時12歲,從幼稚園開始就每晚「尿床」,夜晚睡覺時每一小時,尿片就會被「瀨濕」,於是陳太只能每小時叫醒女兒去廁所,但女兒未等到去廁所,已經瀨了出來,甚至白天在學校也需用尿片。陳太說,女兒會擔心自己「瀨尿」而無法集中精神上課,而且白天不敢喝水。經八月治療後,已可停藥,並基本沒有再出現「瀨尿」情況。
小兒外科專科醫生司徒達燕表示,醫學上認為兒童五歲後,膀胱成熟,若再出現「瀨尿」便需就醫。許多家長存在誤區,認為「尿床」是小朋友懶惰或酣睡而至,會隨年紀長大而改善。的確,在5至19歲間,每年有15%的輕微夜遺尿症兒童會自然痊愈,但晚晚都「瀨尿」的嚴重患者,往往不會隨年紀變大而好轉,需要進行藥物和行為治療。
有調查顯示,夜遺尿兒童睡眠質素差,深層睡眠指數僅26.1%,更導致白天無法集中精神上課,該類兒童達大學或以上教育水平的比率,是正常兒童的一半。司徒達燕指,本港主要使用藥物和行為治療,包括飯前飲湯和食用水果、改頻繁飲水為每過兩至三小時大杯飲水,訓練患者對大腦和膀胱的控制能力,往往一年後77.1%的嚴重患者可減少90%的夜遺尿,而13.2%患者可減少59%至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