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教育支援 聽持份者意見

時間:2017-06-01 03:15:29來源:大公網

  黃均瑜

  香港過去二十年做了很多教改,許多人批評說改錯了。但我覺得其方向是沒有錯的,只是配套不行。教育生態改了,但沒有配套,例如中學,過去是一個淘汰的生態,中一時是五班,中四變四班,已淘汰掉一班,中六更只得兩班,淘汰掉三分之二。有機制淘汰掉成績跟不上的學生,教師就沒必要花時間為這些學生「補底」。現在不同了,沒有了淘汰制,所有學生不管成績優劣都預期要入大學,入不到大學就是社會欠他的。期望提高了,但政府在資源配套上卻仍是舊腦筋。有淘汰機制與沒有淘汰機制所需投放的資源是不同的,教師工作增加了,但人手和資源都沒增加,問題就來了。小學由半日制轉全日制,但學校教師與職員的編制卻照舊,沒因應重新檢討。

  寄語新一屆政府,對教育要有承擔,現時最出問題的就是政府沒有承擔。例如對TSA的爭論,TSA本來一點問題也沒有,其初衷是在小三、小六和中三分段對教育系統作評估,尤其一條龍的學校,已經沒有公開試了,十二年後才考公開試,若系統出現問題要十二年後才知,那豈非大件事?所以中間需要一些標準去檢視一下有否問題出現。

  回歸前的教育局有個做法其實不錯,地區教育督學會每個區定期會見兩位老師,聽意見,也讓老師吐吐苦水,順便他們也解釋一下政府的政策。但回歸後都沒有了,現在教育局的分區負責官員都躲在辦公室內。政府應清楚每間學校的強項和弱項,每間學校有什麼問題,應怎樣做?要做總有辦法。

  屈穎妍

  我以一個家長的角度去講一下香港的教育問題,發覺這十幾年教育制度在製造一批又一批不快樂的人,不快樂的學生,不快樂的老師,不快樂的家長。我女兒說今個暑假要回學校補課一個月,等於完全沒有暑假。問為何要補一個月課,她說老師說因課程無法在正常學期內完成。既然這樣,要解決很簡單,減少課程就是了,課程減了不代表學到的知識少了,能幹的教科書編寫者可以把內容濃縮,而不是例如講修辭,一課講不完便多開一課。若二十課書減為十課,學生和老師的壓力都大減,既可行亦易行。現在老師要承擔很多教學以外的工作,還要下課後舟車勞頓去上堂進修,令他們沒時間休息和照顧家庭。為何不能讓他們用有薪或至少半薪假期去進修?至於TSA,不過是評估,這樣簡單的道理,教育局都無法解釋清楚,讓人借機不斷擴大發酵成政治問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