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學者:需克服水流工程等問題

時間:2017-05-08 03:15:09來源:大公網

  圖:渠務署計劃年底前展開活化翠屏河詳細設計研究工作。圖右起為渠務署總工程師簡漢成及渠務署高級工程師陳克強

  【大公報訊】渠務署擬在翠屏河活化工程打造首個市區河道人工濕地,香港大學地理系講座教授詹志勇認為,在防洪河道建造人工濕地需要克服水流、工程等問題,還要選擇合適的植物品種,建議值得試驗,但不適宜太進取。

  詹志勇表示,自然濕地通常是在河道兩邊,但在河道上建造人工濕地就要克服水流等問題,「最好當然是挖起石屎河床鋪上天然泥石,天然化的河道就是最好的濕地,但這樣的防洪功效肯定打折」。他預期翠屏河的人工濕地不會很大規模,可能是在河道兩邊,適宜先試驗性質推行,「你要接受洪水一來,什麼都會沖走」。

  詹志勇又說,建造人工濕地要因應水體特性,選擇合適的物種,以翠屏河為例,不同季節的水位變化及鹹淡水交集要考慮。

  渠務署擬議試種的多種水生植物,都是本港常見的品種,當中不少都是開花植物,有助營造景觀。老鼠簕、木欖及桐花樹是典型的紅樹林樹種,適合生長在鹹淡水交界土壤,即使被海水淹沒一段時間也能存活,而風車草、文殊蘭、茳芏及水蔥則常見於濕地,耐鹽耐鹼,但不能被水淹沒。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