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謝至德在多個場合中,拍攝到盧寵茂醫生的踢腿小動作\謝至德圖
「醫生」兩字,讓你聯想起什麼?西裝革履的社會精英,抑或是病痛時的「白衣天使」?冰冷的手術刀,還是急症室內飛奔的腳步?走進診室,他們是醫生,用專業、仁心和愛心守護市民的健康;褪下醫生袍,他們也是尋常百姓,有着與平凡人一樣的喜怒哀樂。記者跟隨本地著名攝影師謝至德的鏡頭,看29位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舊生和學生相片背後的杏林故事,展示其不一樣的醫護人生。\大公報記者 孫凌奕
港大醫學院130周年相片展開幕禮當晚,許多人的目光都為一張「大手握小手」照片吸引。相中的小手纖瘦而毫無血色,溫暖的大手緊握着小手,彷彿想竭盡全力的傳遞溫暖和希望。相片中的「大手」便是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病房經理唐海寧,她說:「我好錫佢。」「小手」名叫凱凱,當時六歲多。他出生後腦袋無法運作,不能回應外界事物,外觀上頭特別小,也只會睜大眼好奇的看着世界。
小生命堅強活了六年
唐海寧說,凱凱是三胞胎中的老二,而老三有腦水腫,是個「大頭娃娃」。「初時醫生都說凱凱一出世就會過身,誰知他就用着小小氧氣,堅強的活下來,可惜今年一月還是離開了人間,沒有過到七歲,但都已經是好大的奇跡。」 唐海寧說,凱凱剛來醫院時只有三個月大,可惜他的家人較少來探他,加上返不到學,人生七年都在醫院度過。唐海寧格外疼愛凱凱,時常在工作空餘去看望他,還和他過聖誕。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是國際知名肝膽胰外科醫生,開幕禮當晚他一身西裝革履出現,手拿着一杯白葡萄酒,「社會精英」四個字即刻浮現眼前,但他一開口就興致盎然的講起家中三隻狗,又立即讓人覺得十分親近。 盧寵茂說,其實當天一直在做換肝手術,從早上九時到下午五時一直站着,更別說吃飯。他講笑說:「唔食仲好啦,可以減嚇肥。」
盧寵茂放鬆片刻踢踢腿
八張照片中,謝至德拍到了盧寵茂在不同場合都做了同一個「小動作」,為何他有踢腿的小習慣?盧寵茂說,他曾經膝頭骨受傷,彎多了便覺得不適,需踢腿伸展一下,久而久之便成了一個習慣性的小動作。手術時間往往從早站到晚,坐在電梯間等待的短短時間,能坐下休息片刻當然不能放過踢踢腿。
盧寵茂笑言,自己自小便愛狗,而家中太太和女兒就更是對狗喜愛有加,家中便養了三隻狗,最近還想增加第四隻狗夥伴。他打趣指着照片中的金毛說,因為牠太大隻,有時家中有朋友來,為了防止嚇到客人,或是口水弄濕客人衣服,只能將牠關在廚房裏,於是牠有了個昵稱叫「大嚿衰」。
不可因忙碌忘記病人感受
而對於港大醫學院四年級學生馬安邦,他的「醫護人生」才剛剛開始,從英國劍橋大學畢業,再攻讀港大醫學院醫學學士。馬安邦正在認真的探索着,如何成為一名病人眼中的好醫生。 馬安邦說,今年有一個課程,去探望一些癌症晚期病人。他初初有些顧慮,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能為病人做,還要浪費他們為數不多的寶貴時間,可能會成為病人的一種負擔。但在和病人交談後,他慢慢轉變了想法。
「其實很多病人到人生最後階段往往很孤獨,並沒有這麼多人關心他們,而醫科生們用少少的時間去關心他們,卻給他們生命最後階段帶來了好多快樂。」若日後做了醫生,也不可因為忙碌而忘記關心病人的真實感受,甚至是其他科的病人,要把用心對病人好,當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