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香港連線】大公網記者 張寶峰、張帥報道: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火遍大江南北,亦點燃了兩會話題,而文化傳承不能光說不練,社會名流雲集的全國政協委員詩詞儲備如何?大公網在全國兩會期間特別策划十句古詩填空問卷,隨機邀請全國政協委員在會間現場作答。
除部分委員婉言推脫外,大部分委員看到題目後熱情滿滿,依題信手填來,答後積極互動……從有效答卷來看,委員們「得分」參差不齊,有一口氣全部答對者,但多數錯誤率超過五題。全國政協委員們的古詩答卷及互動無疑為管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現狀提供了一個窗口。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改琴認真答題(大公網記者張寶峰攝)
「好啊,我先把外套脫了,好好答一答。」得知記者來意後,全國政協委員、着名女書法家張改琴欣然接過筆,目光落在第一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人」上。「成三人嘛,呵呵,李白多浪漫啊!」一題一題,張改琴過關斬將,直到第五題「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這裏停了下來,「這個字挺難寫的,不過我應該能想起來。竹字頭,日字底……」張改琴自言自語,工整地寫出了「簪」字。整整十道題,除了「半緣修道半緣()」的「君」字沒回憶起來,九道題被張改琴全部拿下。
全國政協委員、新華社前社長李從軍(左)輕鬆答對全部題目(大公網記者張寶峰攝)
同樣從事文化工作的全國政協委員、新華社前社長李從軍是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出身,十道題猶如一碟小菜,極速被悉數答出。全國政協委員、着名演員宋春麗自幼喜歡古詩詞,她告訴本報,小時候光《紅樓夢》就看過四五遍。有這樣的根底,答卷時自然底氣十足,最終宋春麗輕鬆答對九道題。
理工科出身的全國政協委員、民革浙江省委副主委計時華對義山詩、微之句就難免陌生。「學生時代確實沒好好多背一些詩詞,導致現在很多都想不起來。」同樣,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前黨組成員張靜對「提筆忘詩」也十分糾結,「這次答題真不理想,但這對我是一個極好的督促。」雖然沒能拿到高分,同為人母的計時華與張靜卻都表示,自己平時都會要求自己的孩子認真學習中國古典詩詞,不忘傳承國學精粹。
無用還是大用 委員見仁見智
全國政協委員、着名畫家何水法(左)認為傳統文化該拿出來「曬一曬」了(大公網記者張寶峰攝)
此次共投出50份答題問卷,共有36位委員留下了筆跡。多數委員都能填對三五道題,全對與全錯均屬極少數。其中,「對影成(雙)人」是最多的錯誤,「半緣修道半緣()」最少人填入,很多人都知道「渾欲不勝(簪)」卻想不起「簪」怎麼寫,「古來征戰(幾)人回」則是得分率最高的一道題。
在婉拒答題和交白卷的委員中,理由多為「不感興趣」和「年久淡忘」。對於前者,全國政協委員、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深表理解:「術業有專攻,人才分多種,對於那些理工科學生而言,也不必苛求都要熟讀唐詩三百首。」對於後者,不少政協委員解釋道,詩詞雖好,但與專業實在無關,工作忙碌,慢慢就鮮有接觸了。
全國政協委員、着名演員宋春麗(右)認真答題(大公網記者張寶峰攝)
不過,全國政協委員、着名畫家何水法對上述觀點並不認同,「唐詩宋詞可不只是文言雅語,蘊含的是滿滿的中國氣韻和人文精神。」張改琴也認為,不論詩詞、國畫,還是建築、書法,無不體現了中國人「寫意」的審美哲學,它們都是用最美的方式表達着中華民族的精神與魂魄。
借助現代手段 傳播傳統文化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勵小捷認為,領導幹部應以身作則傳承文化(大公網記者張寶峰攝)
看到委員們答題情況參差不齊,何水法呷了一口茶,清了清嗓子說,「唐詩宋詞就是咱們的國寶,可惜總被放在倉庫里,現在真到了拿出來『曬一曬』的時候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學院前院長金鐵霖對記者說,「我們那個時候,比較重視演唱技巧和能力,對古典詩詞確實用心不夠,我現在也要好好學習,補上這一課,同時也得督促我的學生,把中國古詩詞唱遍全世界。」
《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爆讓人看到傳統文化並非只囿於高閣深閨,如果傳揚得法,照樣可以老少咸宜。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藝委會主任李延聲認為,「當今時代,要傳播好傳統文化,就必須採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其中特別要注重對現代手段和傳統文化的嫁接,這樣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詩詞填空」答案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