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七日談(廣東篇)/碧波紅綢映百年:大澳蜑家水上婚俗的海洋詩篇\梅 毅

時間:2025-07-05 05:02:00來源:大公报

  圖:香港大澳漁村一景。

  大桶代替花轎,海水承載誓言。在香港大澳漁村蜿蜒的水道上,一場別開生面的傳統水上婚禮正在上演。一條掛滿紅綢的舢舨緩緩划開粼粼波光,新郎身着黑色長袍立於船頭,身後是三十六盒禮餅、金豬和椰子組成的聘禮,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沿着水道駛向新娘所在的棚屋。而後,新娘身披繡鳳紅衣,跪在自家棚屋船頭,向父母唱出最後一段哭嫁歌。伴隨着熱鬧響亮的傳統奏樂,新郎手持紙扇輕敲新娘頭部三下,寓意「如意吉祥、聽教聽話、連生貴子」,一對新人就此喜結連理。這場以船為轎、以海為台的婚禮,不僅是兩個生命的結合,更是一部鐫刻在波濤中的文化史詩。

  大澳漁村位於香港大嶼山西北一隅,蜿蜒的水道與鱗次櫛比的棚屋勾勒出獨特的「東方威尼斯」景致,這裏棲息着「以船為家」的蜑民群體。清乾隆《海豐縣志》明確記載,蜑民「麥、李、石、徐、蘇、鍾、梁」七大姓,曾長期面臨「士人不與通婚」的封閉局面。正是這種相對的隔絕性,促使蜑家婚禮發展出獨特的海洋婚俗文化。日本學者田仲一成在《華南婚俗研究》中指出,蜑民社會的婚姻儀式具有強烈的祭祀功能,從哭嫁歌的潮汐韻律,到船轎迎親的壯觀場面,無不折射出蜑民對海洋的依存與抗爭。

  蜑家的婚俗體系深深植根於其特有的漁業經濟生態,雖受中原禮制影響,卻始終保持着獨特的水上基因。男方聘禮必須包含象徵「三書六禮」的海洋實物,如象徵月月圓滿的三十六盒禮餅、祈願豐饒的金豬,粵語諧音「有業有子」的椰子,以及預兆豐收的魚乾,等等。這些聘禮既是經濟交換,也是海洋信仰的物質載體。

  女方嫁妝的嬗變尤見時代烙印。早期以實用型漁具為主,如手拋網、魚叉、防水布衣等,它們是新娘操持漁家生計的依憑。後隨着漁業式微與海產加工業興起,開始出現岸上元素,出現魷魚織架、縫紉機、螺鈿髮簪、印花布匹等。及至近現代,精緻船模、刺繡海圖等文化象徵物,以及現金、金銀等實用資產成為常見之物。女性嫁妝從生產工具向身份象徵的轉變,無聲地勾勒出蜑民從「水上漂泊」邁向「岸上定居」的歷史足跡。當漁家少女將金手鐲藏入描着浪花紋樣的嫁妝匣時,她們攜帶的不只是私產,更是一個族群從「水上浮萍」轉向「岸上扎根」的生存史詩。

  蜑家婚禮的核心場景發生在搖曳的漁船之間,從送餅船隊的行進,到哭嫁歌的獨白,再到鬥歌環節的對唱,整個儀式流程充滿海洋元素。新郎乘掛紅燈籠的舢舨至女方船隊,迎來的卻是女方親友以竹篙潑水,笑稱「打海盜」──這一充滿戲劇性的對抗,實則是蜑民抵禦海盜的歷史記憶在婚俗中的儀式化重現。待到新娘離船,她坐上的非是陸地花轎,而是繪有龍鳳呈祥圖案的「大桶」。桶喻「浮家之核」,象徵新娘成為新船「舵手」。隨後由兩名青年抬至男家漁船,稱「坐桶出嫁」。抬桶途中,新娘需哭別父母,哭聲越大象徵孝心越誠,而父母則以鹹水歌回應女兒的不捨:「浪打船頭聲連聲,我囡嫁去莫心驚,潮漲自有落潮時,月缺還有月圓明」。

  貫穿整個婚禮的核心元素是「鹹水歌」——一種蜑民特有的歌謠體系。從新娘出嫁前唱的哭嫁歌,到迎親時男女雙方家庭的鬥歌比拚,再到婚禮現場的「打堂枚」對唱,歌聲始終伴隨着儀式的每個環節。「哭嫁歌」作為女性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蘊含着豐富的海洋元素,歌詞常用「海浪」「漁網」「桅杆」等意象隱喻人生,如「海水茫茫隔斷岸,阿妹淚隨浪花翻」,將離愁與波濤相聯繫;「月升潮漲妹離家,浪打船頭淚滿衫」,借潮汐反襯人生離散的無奈。這種以海喻情的表達方式,構建了蜑家女性獨特的情感美學。當兩船貼近後,雙方親友還會在海上展開鹹水歌對唱,內容既有「何種魚汛在立冬」的漁業知識考問,又有「孝順公婆如順潮」的倫理訓誡。這種以歌較技的儀式,展現了蜑民以歌傳情的文化特質。

  隨着傳統漁業生活方式的式微,蜑家水上婚俗曾面臨傳承危機。然而在各方努力下,這一古老習俗正以新形態延續生命。自二○○○年起,大澳鄉事委員會每年舉辦水上婚禮展演,為提升藝術表現力,特意邀請中英劇團等專業團隊參與布景設計、編導工作,這種儀式符號的提煉與重構,使傳統文化獲得觀賞性傳承。二○○七年,陽江將蜑家婚俗成功申報省級非遺,其核心環節更被編入舞蹈詩《蜑家情》中,在舞台藝術中煥發光彩。更重要的是,水上婚俗保護還突破了地域限制,香港大澳、惠州大亞灣、深圳鹽田三地聯動建立「蜑家婚俗保育聯盟」,輪流舉辦文化節,通過年度儀式、教育體驗、藝術創作等多元路徑,讓古老習俗在當代生活中重獲生命力。

  大澳漁村一九○○年至一九四○年的水上新娘婚俗,是一部鐫刻在波濤間的文化史詩。它記錄了蜑家女性在婚姻儀式中的情感表達與生存智慧,見證了嫁妝從漁網到銀飾的社會演進,更承載了海洋社群面對時代浪潮的文化韌性與調適力。回望老照片中船頭端坐、紅妝如霞的新娘,聆聽檔案館裏飄來的鹹水歌餘韻,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族群的生命禮讚,更是中華海洋文明海納百川的包容力。

  在全球化浪潮衝擊文化多樣性的今天,蜑家婚俗的保育,正如一葉「精神方舟」,啟示我們如何守護文明的記憶密碼——唯有讀懂大海的語言,才能駛向文明的深藍。正如蜑家新娘在哭嫁歌中唱道:「潮漲潮落終有時,月缺月圓總相逢;莫道嫁船隨波去,情比礁石更久長」。這充滿海洋意象的詩句,或許正是對這一文化遺產命運的最佳隱喻——外在形式如潮汐般變遷,內在精神卻如礁石般永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