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真正的文化教育不在學校\朱罡霆

時間:2017-03-08 03:15:24來源:大公網

  文化是一個很複雜的詞語。如果只能以一句話總結,文化就是一群人生活中的各種內容。很多學者提及現今香港社會發生的很多問題,主因在於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對於對中國文化的缺乏認識,這是有一定道理。在香港學校奉行的是知識教育,「考試定輸贏」,這種教育制度中文化教育部分明顯缺失,且短期內難以改變,這是全球化潮流和競爭性社會的特點決定。因此,筆者不期望理想化地用文化教育取代知識教育或考試制度,但要指出,香港年輕人真正的文化教育,不在學校裏的「教育」系統中,而是在日常生活裏的「文化」系統裏。

  香港於回歸至今仍沿用精英制教育方式,一直以來只有少數精英能接受高等教育並獲得理想中的工作,與此同時,大多數青年只能成為這一教育制度下的所謂「失敗者」。先提供一些數字,參考JUPAS大學聯招數字,回歸以來香港各大學每年只有一萬多個資助學額,而本地每年卻有好幾萬的考生,結果大約有80%以上的年輕人成為這樣的「失敗者」(近年這比率有所改善只因該年份出生人口有所下降),更不幸是,近年就算努力上到大學,亦非每人都能得到理想的學科及職業,當中又再出現一批「失敗者」。這樣每年好幾萬的「失敗者」積累起來,回歸20年就已近100多萬人。這100多萬人,佔了香港年輕人大多數,但他們成為「失敗者」的轉捩點,並非在畢業時才發生,而是在成長過程中已經存在。例如先天讀書背書考試不夠聰明、性格外向喜歡運動多於讀書、家庭環境資源限制等等。於是一次又一次不能名列前茅、被長輩比較及批評,甚至低分、不合格,包尾,慢慢就失去了學習興趣,於是,即便學校在文化教育和人文學科上投入再多,對這100多萬人而言,也許非但不想去吸收,甚至會更加叛逆地對抗。

  雖然這100多萬人在傳統教育制度下被看作「失敗者」,但人性的使然卻驅使他們在不同的領域中尋找「成功」,例如90年代香港年輕人喜歡追捧明星偶像音樂、00年代年輕人追捧動畫漫畫遊戲電影及重視朋輩關係「稱兄道弟」、近一代年輕人喜歡追捧網路紅人、喜歡時刻利用手機在社交網路貼文貼相片炫耀想成為討論焦點等等。根據《2015年互聯網、社群及移動媒體報告:環球數碼統計數字綱要》及《香港青年協會—青年與資訊網路科技意見調查:青年使用智慧手機情況》,如今香港人日常生活中平均有數小時以上的利用手機時間,對這100多萬「年輕失敗者」而言,相信更是全天候24小時機不離手的程度。當中使用最多的莫過於社交網路、通訊軟體、手機遊戲三大類。正如本文第一句話所說「文化就是一群人生活中的各種內容」,如今香港年輕人的文化,就是從社交網路、通信軟體、手機遊戲內容構成。正如教育制度難以改變一樣,這亦是大勢所趨,也是難以改變的事實。

  因此,文化不能單靠教育,文化最重要的是滲透。香港90年代明星偶像音樂,向年輕人滲透了一系列思想,00年代動畫漫畫遊戲電影滲透了他國文化及意識形態,現今網路紅人及社交媒體滲透了他們的社會論點。如果問一問香港人對於中國歷代文化哪一項印象最深,多數30歲以上的人都會回答是「清朝」,這是因為幾十年來電視台中國歷史文化劇主要是圍繞「清朝」展開。但對於上文所說的年輕人,其回答的則一定不是「清朝」,因為他們並不看香港電視台電視劇。這些年輕人會回答是「三國」,因為以三國背景及人物為題材遊戲十分多。所以,要讓中國文化有效達至多數年輕人階層之中,必須脫離教育方式或傳統手段,利用多元化平台和傳播工具,把中華文化包裝得更好,使其更具創新及娛樂性,才可以在社會之中爭取到更多目光。

  應當看到,如今香港年輕一代,尤其是這100多萬年輕人,大多不是社會精英,真真正正就是基層人民。在他們以手機為生活的方式中,中國文化與他國文化及次文化不斷相爭,但卻確處於劣勢,這是一個不爭事實。

  《孫子兵法.軍爭篇》提到,兩軍相爭,要重視迂迴、地利等重要性。既然在社交網路這一塊兩軍相爭不下,推廣中國文化應該多關注另一塊手機生活的大板塊:手機遊戲,盡快在此領域加速進軍、深入耕耘。正如《孫子兵法.虛實篇》所雲:「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在手機遊戲或未來任何的新板塊中先發制人,才是最理想的文化教育手段。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