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人」的習俗源於古時的農業社會。按中國曆法,全年可分為廿四節氣,而「驚蟄」被視為冬眠的動物睡醒,開始覓食的日子,白虎也在此時出來覓食。傳統習俗認為,為防白虎傷人,百姓每逢「驚蟄」便祭白虎,在準備好了的紙老虎抹上豬血,獻上「小禮」─生豬肉,意味將其餵飽使之不去傷害人。時移世易,「小人」漸漸取代白虎的位置,成為被驅趕對象,從而出現打小人習俗。
灣仔鵝頸橋底的打小人習俗出現逾30年,實際始於何時已很難考證。打小人時,老婆婆口念「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無得透;打你隻小人手,打到你有嘢都唔識偷」。
打小人已獲列入2014年公布的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近年有意見認為,打小人可視為具有心理治療的功能,透過打小人宣泄不滿情緒,可讓人減壓與平衡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