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八成提名來自「泛民」 如何取信中央?

時間:2017-02-27 03:15:11來源:大公網

  上周六某位參選人遞交了提名表,較事前預告的本周一提前了兩天時間。從公布的提名分布來看,總共160張選委提名票中,只有約20多張屬於傳統建制派,另外的130多張全都來自「泛民」陣營,兩者比例幾近八比二。顯而易見,不論是從提名的數量、代表性,這都絕不是一個理想特首候選人所應具備的。提名分布僅是表象,背後所反映的是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即根本得不到建制派信任。這位參選人即便如願以償「入閘」,可以成為正式的特首候選人,但實際上卻是將自己推到了一個極端境地,不僅無法得到選委與中央的信任,更無法避免成為反對派破壞選舉的棋子。

  這位參選人原本高調向傳媒表示,會到本周一才遞交提名表,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在上周六上午突然前往選舉事務處,遞交了約一百六十張選舉提名。這種倉促變陣反映了什麼?實際上,連日來關於他無法取信中央的信息已經十分明顯,他害怕自己愈靠近反對派,就愈可能令僅有的建制派提名流失。提前交表這一行動本身,已經反映了整體選舉形勢。

  無法得到建制派信任

  長期在特區政府任職,是這位參選人一直強調的「優勢」。他的支持者乃至反對派的一些政治寫手,不斷造勢稱只有得到中央信任才會擔任如此長時間的高官職位雲雲。這是嚴重誤導的言論,不僅與基本政治常識不符,更悖離實際的政治形勢。事實上,即便擔任問責高官需要被中央信任,但這也與擔任特首有本質區別。普通官員只需負責個別工作範疇,對政治上的要求未必太高。但行政長官具有非常鮮明的憲制角色,不僅要向香港市民負責,更要向中央政府負責,中央對行政長官人選有非常高的要求,從近月來各方傳遞的信息已經可窺大概。此其一。

  其二,從回歸二十年的經驗看,過去也並非沒有出現過一些與中央任命相違背的事例。如回歸之初的首位政務司司長,得到中央的任命,但最後不僅任期沒有完成中途辭職,更一度成為反對派的「盟主」。更有甚者,與反對派的核心人物一同跑到美國唱衰香港、攻擊中央政府。按某位參選人的邏輯,是否這位前政務司司長也是「中央信任」的、也可以成為特首?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如果說,過去身為特區高官而得到建制派的支持,但過去半年來這位參選人的表現,已經愈走愈遠,不再得到整體信任。

  中央考察往績更看立場

  事實上,中央對一位候選人的考察,並不僅僅在於過去工作往績,關鍵的還在於有沒有堅定的政治立場與維護「一國兩制」的信念。從第一點上來說,某位參選人過去工作能力並非突出,常有「不做不錯」批評,這已經反映了其基本的管治能力並未達標的事實。更重要的還在於,這位參選人在一些原則性問題上並不能讓選委與中央放心。最明顯的例子是,對於全國人大常委會8.31決定的態度。

  一開始在參選記者會上聲稱「8.31是外來的,不是香港本地的」,歪曲貶低人大常委會決定的憲制地位;在政綱中只強調將重啟政改,但從不提會按全國人大常委會8.31決定;當遭到批評後匆忙解釋稱,政改以8.31框架為基礎,但其後在與反對派會面時再稱「諮詢可以超出8.31決定」;上周接受訪問時又稱「相信中央不排除會提出8.31以外的方案或建議」。回歸已經二十年的香港,作為一名長期擔任特區政府高級職務的官員,在面對憲制性原則問題上,仍然採取這種左搖右擺的態度,如何能令中央放心?當8.31決定都可以不斷改變,那麼,「一國兩制」的其他原則是否也可輕易改變?

  變身反對派「代言人」

  如果這位參選人得到建制派的支持,那麼,他就不可能只獲得一百六十票的選委提名。周六所交的提名資料中,傳統意義上的建制派提名,少之又少,號稱有四十張,但真正的只有約20多張。當中包括向來言行出格的自由黨前主席田北俊等。而絕大多數都是來自反對派陣營,包括公民黨、民主黨等選委。這一組數字對比,已經可以對為什麼反對派本屆不派人參選的問題有了一個清楚的答案。事實並非反對派不想派人,而是反對派有一個更佳的人選,遠比傳統反對派政黨中的余若薇等人更為有利。

  所謂「一個巴掌打不響」,有人想獲得「入閘」門券,有的則想以此來達到「造王」或「流選」的目的。兩者若無「共同利益」,是斷不可能走到一起的。這個「共同利益」,就是「執政」。反對派希望透過支持其「政治代言人」去影響未來的特區政治,尤其是在涉及全國人大常委會8.31決定的政制發展等問題上,謀得長遠利益。事到如今,這位參選人的做法已經無法令人信服,甚至懷疑他是否已經徹底改變了根本原則立場。

  特首人選須得到各界別廣泛支持,150個提名的門檻不過是最基本的要求,若所得提名少得可憐更集中在反對派身上,這最多只能證明他是一位「反對派的候選人」,絕不是香港市民以及中央政府所能信任的人選。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