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科大工業工程及物流管理學系教授蘇孝宇(右)與學生張健鋼(左)研發智能助聽器/科大網頁
【大公報訊】記者張月琪報道:從學生轉變成「老闆」,當中需要大學教授甚至學府支持。科大工業工程及物流管理學系教授蘇孝宇,過去主要從事研究工作,今天也和學生合組公司,售賣助聽器。他形容自己在創業路上是「新丁」,但最重要是團隊有一種「韌力」,願意不斷改良,由科研成品,逐漸改良成市場接收的真正產品。初創企業需經歷欠缺乏資金的「死亡之谷」,落成後,學生將有更大發揮空間。
須不斷改良迎合市場
由大學教授變身創業「新丁」,他深受韌力的考驗。他與學生張健鋼一同開發的耳筒,最初是左右耳一同出售,但後來收集業界意見時,才發現市場不會接受這種「創新」,一般人只會佩戴其中一邊耳朵。因此團體花了大半年時間再調整技術,研發只須突破技術,但創業則要不斷迎合市場要求,這正是研發與創業中最不同的地方。
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認為,畢業生創業剛開始遇到缺乏資金的「死亡之谷」、「如何賺取第一桶金?」等難題,「學生由研發了新技術,將技術落地,最困難的是如何將產品打入市場,得到市場認可,於是他們要找『白武士』,找策略性投資者,協助他們起死回生。」黃說。
黃錦輝指出,學生創業一般缺少了人脈,中大會協助學生在深圳的學府中找其他學生做配對,讓他們可以「拍住上」做生意,既利用深圳學生在內地的人脈及市場熟悉程度,亦可以就相關的技術交流,遇到困難也可一同解決。
港深創科園助兩地交流
政府早前宣布與內地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黃錦輝坦言這對本港科研有極大的好處,現時深港兩地的科研人員常有交流,若果園區落成將會有「通行證」給予科研人員,較現時內地科研人員只可以用旅遊簽證到本港便利得多。
另外,黃錦輝亦樂見創科園比沙田科學園大四倍,皆因現時本港正是缺少了空間,窒礙了部分研發,「有項目是要試驗大型機械人,這些機械人需要數百米的活動空間,本港根本無大型實驗室可容納,結果學生要將機械人帶回內地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