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李偉雄去年獲團結香港基金邀請,參觀北京故宮博物院」大公報記者 唐曉明攝
資深中史科教師、中史教師會會長李偉雄,去年獲團結香港基金邀請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參觀鮮有對外開放的一些故宮區域,包括中正殿和建福宮,他讚嘆現場環境莊嚴堂皇。談到近期香港熱議在西九興建故宮博物館,更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借出部分稀有館藏珍寶,李直言香港有這個需求,認為可讓市民有更多機會親眼觀賞國家文物,從博物館走近歷史,有助加強對中國歷史的興趣和認識,提升港人對國民身份的認同。\大公報記者 唐曉明
李偉雄參觀故宮博物院不下二十次,但每次仍然樂此不疲,「去年八月初獲團結香港基金邀請,參加『北京深度文化探知團』,與十六位香港中學校長及代表,到訪北京故宮博物院,那次參觀很特別,主要參觀目前不是完全對外開放的景區,包括中正殿和建福宮區域,任何喜歡故宮的人都會很有滿足感。」
收藏大批明清重要珍寶
他向《大公報》記者介紹當時參觀的得着,表示建福宮是乾隆皇帝收藏文物的地方,中正殿則是皇帝皇后拜佛的地方,都是非常有歷史意義。他讚揚北京故宮博物院在推動故宮教育做了很多工夫,開辦不同課程予中、小學生,甚至讓研究生到故宮學習。他認為,如果對中國文化建築有興趣,非常值得到故宮博物院參觀。
故宮博物院收藏大批明清時期重要珍寶,作為國家重要的博物館,每年都吸引不少香港學校安排學生北上參觀。李偉雄憂慮,香港過去對故宮建築和中國藝術的教育,都較為貧乏,所以不但學生,就算是老師,如果不做一些工夫,到故宮都缺乏參觀焦點,「有些老師曾經分享,去到故宮覺得每件建築物都是一樣,認為沒什麼好看。其實,中國歷史、藝術和文化互相緊扣,透過這些學習提升對國家的認識,和感受到國家的進步,對增加國家認同感很大幫助。但過去多年來,我們缺乏對中國文化和藝術的修養和培訓,錯失了國情教育的切入點。」
他認為以主題式參觀故宮博物院,最能收到學習歷史的功效,奈何香港和北京的距離遠,往往故宮博物院只淪為北京交流團的其中一個景點,走馬看花的參觀難收真正教學的功效。近期香港計劃興建故宮博物館,更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借出部分稀有館藏珍寶,正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提升港人國民身份認同
李偉雄認為,香港興建故宮博物館,可讓市民有更多機會親身觀賞國家文物,有助加強對中國歷史的興趣和認識,提升港人對國民身份的認同。他說,北京故宮借出文物予香港長期展出,一般都是「精品」,如果善於利用,有幾方面對香港有利,除了在經濟方面可以吸引遊客,亦能帶動香港人提升對國家的歸屬感。
他說,若能成功建館,對香港人來說是一件開心的事。因為過去香港的博物館只能短時間租借國家文物,但這次北京故宮博物院願意長期外籍故宮珍貴文物,其他館未必做得到。他說,這也可反映香港和國家在「一國兩制」下,是非常緊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