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點擊香江:馬斐森「跳船」是校園高度政治化的結果\大公報記者 黃娟子

時間:2017-02-03 03:15:16來源:大公網

  港大校長馬斐森昨日突然宣布辭職,明年將轉到愛丁堡大學擔任校長。環顧世界各地名校,校長合約未完成,便中途離職到其他學校任職的例子極其少見。為何馬斐森要中途「跳船」?事實上,馬個人的功利計算外人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港大校園日益政治化,校園充斥政治攻訐鬥爭的情況,甚至出現暴力攻擊校委會的情況,嚴重影響大學管治與大學發展,是其中關鍵的一點。近年港大的整體排名與各類學術聲譽評價都落於下風便是力證,作為校長無能為力又要應對太多的學生政治事件,決定離去或許是「情有可原」。但是,近幾屆的港大校長都出現嚴重的政治事件,甚至中途離隊,這對香港大學乃至整個社會都絕非一件好事,值得各界深思。

  馬斐森於2014年3月上任,原本任期至2019年。他昨日向全體師生與校友發信,聲稱將於明年一月正式離職,並於蘇格蘭愛丁堡大學擔任校長。在信中他對自己中途離職表示歉意,並稱,任期中最成功的,是在過去三年香港前所未有地複雜的政治環境下,大學成功發揚及捍衛其核心價值,確保師生的言論自由受到保障,期望這種情況可長久地延續下去。這番話實際上是「話中有話」,他着重強調的是「前所未有地複雜的政治環境」,背後的意思已是呼之欲出。

  首先,大學不是普通的公司企業,也不是一間普通的公營機構,大學肩負樹人造才的高度社會責任。做滿任期,不僅僅是「契約精神」的體現,更是對所有師生以及整個社會的交代。正因如此,一間大學的校長,除非是被迫或因健康原因離職,否則極少會主動求去,更何況是在任期未滿之時就決定提前到另一間大學就職。如今馬斐森在距約滿前兩年就要離職,說得不客氣點,這是不負責任;說得理性點,這是「人各有志」。當然,作為一位有成就的學者,馬斐森不會不明白當中的道理,但他仍然作出如此決定,背後必然有更重要的原因。

  其次,一些反對派的「學者政客」事後評論稱,「陳文敏事件」以及李國章任校委會主席,都是馬斐森離職的主要原因,有的更聲稱「早就預計他會提前離職」。這是反對派常見的政治攻擊,根本沒有任何事實支撐。實際上,李國章與馬斐森的關係並非反對派所形容的情況,昨日傳媒訪問李國章時,他表示,無人逼馬斐森離開及不滿他,「冇人唔高興佢做啲乜」。他更讚揚馬斐森擔任校長表現「做得好」,「佢個心真係擺咗落去為港大好」,亦努力提升港大學術在國際的聲譽。這至少說明,校方沒有任何壓力要求馬氏離開。至於陳文敏事件,馬斐森一年多前已經明確表明,尊重校委會的集體民主決定。反對派要上綱上線以陳文敏事件來攻擊,不過是為反李國章來尋找藉口而已,沒有任何說服力。

  最後,馬斐森離職的真正原因,根本一點在於,香港大學已經不是一間單純的大學,學術研究已非學校主要精神所在,政治對抗反而成為上至教師下至學生的最高目的。大規模違法「佔中」的鼓吹者在港大,暴力襲擊校委會的是港大學生會主要代表,而行之有效逾百年的學校制度亦遭到政治性顛覆,甚至連文學院使用簡體還是繁體字作講義亦被政客拿出來攻擊……可以說,港大上上下下已經完全變了樣,在這樣的情況下,要集中精力去推動科研、推動合作、提升國際學術聲譽,縱不是緣木求魚,亦是無能為力之事。在港大三年的馬斐森對此必定會有切身的體會,所謂的「前所未有地複雜的政治環境」就是其中的意涵。與其繼續在這裏耗下去,最後落得一個「任期內港大排名大跌」的評價,不如及早求去,體面離開。

  去年三月,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公布獲政府接納的「高等教育院校的管治」報告,當中明確指出,良好管治才能維持及培養公眾對大學的信心,而一所大學出現危機,會影響公眾對所有大學的信心。雖然報告未有明確點名批評哪間大學,但結合當前香港的大學管治亂象,當中的意涵已經呼之欲出。當時已有眾多輿論指出,如不盡快糾正大學管治問題,不僅會打擊大學的聲譽,更會嚴重損害整體社會利益,各間大學及其管理層應認真反省並改正問題;負責人更需以身作則,加強管治,改正陋習,消除害群之馬,重塑公眾對大學的信心。馬斐森對這份報告的要求不可能沒有清醒的認識,但他知道,在如此政治化的校園內,他要做到這一要求的可能性幾乎等於零。

  如果管上馬斐森,香港大學近幾任校長都遭不同程度的政爭困擾。當年鄭耀宗校長被校內的極端勢力抹黑攻擊提前離職,徐立之校長在百年校慶事件上受到政客的極力攻擊不再尋求連任。顯而易見,當一間大學的校長持續不斷因政治攻擊而無法安心任職,對學校、對教職員、對學生都不會是好事。但令人感到憂慮的是,馬斐森離職不可能改變港大的亂象,要從根本上扭轉校園高度政治化的問題,需要各方努力一段很長時間。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