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記者手記/為香港速度點讚

時間:2025-07-26 05:01:33來源:大公报

  中新社香港7月25日電﹕2025年7月20日,颱風「韋帕」直撲香港,天文台在上午9時20分掛起最高級別的「十號颶風信號」(俗稱「十號風球」)。狂風驟雨橫掃維多利亞港,樹木倒伏,海浪拍岸,城市彷彿被按下了「暫停鍵」。

  這是記者在港常駐任期內趕上的第二個「十號風球」。與預想的不同,隨着「韋帕」遠離,不到7小時後,16時10分,「十號風球」取消,香港迅速恢復運轉──地鐵重啟、巴士恢復、便利店照常營業。這種「快閃式」的颱風應對,不由得讓人感嘆:香港的復原力,就是它的日常。

  某港媒在一篇題為《香港速度令人羨慕》的文章中提到,移民美加英澳的港人,對香港,大家最懷念是:方便與效率。香港人最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正是從不覺天天在享受一種全球少見的「香港效率」。無論公營或私營機構,效率皆比全世界任何城市快。大家若體驗過最先進的國際大城市,包括倫敦、紐約、悉尼、多倫多等,政府部門、銀行及超市的超慢效率,必深有同感。「十號風球」解除的一小時內,香港的餐廳、超市、家品店紛紛開門營業;機場亦高效調度,「十號風球」解除翌日即安排上千航班有序起降,快速疏導乘客。這種公私機構協同的快速高效的應變能力,對比海外大城市常見的「拖沓」,讓香港民眾感到驕傲。這種感受與記者不謀而合。

  「在溫哥華遇到惡劣天氣,超市貨架空得比風雨還快;回香港剛掛『八號風球』,樓下便利店熱食照賣,地鐵停運前還能精準趕上末班車。」移居加拿大5年後返港的林曉雯說。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她2016年隨家人移民溫哥華,2021年因工作調派重返香港,如今在中環從事金融行業。對她而言,香港的舒適在於一種「急你所急」的高效。

  人們總說,香港的節奏很快。香港的「快」,並非偶然。這座城市的規劃、基建、公共服務,都圍繞着「效率」二字展開。

  駐港期間採訪香港特區政府官員時,記者時刻能感受到一種「緊迫感」,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的話來說就是「追時間、追成果」。本屆特區政府上任後,李家超連續三年在其施政報告中定下不同指定專案指標(KPI),並逐步完成,有些甚至「超額完成」。例如在2024年9月底,各輸入人才計劃中約24萬宗已獲批,約16萬名人才攜同家人抵港,超額完成「在2023年至2025年三年共引入10.5萬名人才」的目標。根據最新公布的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的「政府效率」排名世界第二、亞洲第一,香港的高效可見一斑。

  日常生活中,更能感受到香港的高效。在香港,覆蓋全城的地鐵網路、靈活填補空白的巴士線路、極具「港味」的電車與渡輪等組成覆蓋全城的公共交通網絡。因而在最新公布的2025年世界「最佳公共交通系統」排名中,香港位居榜首。

  許多香港朋友在離開香港後最懷念的,往往是香港的「30分鐘生活圈」:「上午在中環寫字樓開完會,午休去西貢吃艇仔粥,下午徒步麥理浩徑,傍晚回尖沙咀見客戶。」「在香港,地鐵站和便利店都在幾分鐘路程內。」「香港公共交通方便,生活設施配套齊全,我一天可以做四五件事。」……這種無縫切換的生活方式,在海外許多城市是奢望。

  香港的「高效」還在於充滿「人情味」的設施。近日,一位失明博主僅憑盲杖探索香港的短視頻在內地社交平台上「火」了。視頻中,無論是路人的周到耐心和禮貌,還是香港的盲道、有聲紅綠燈系統,都讓這位博主感到安心。

  在香港,無障礙設施隨處可見:據統計,目前香港有約1.3萬個電子行人過路發聲裝置;香港絕大部分巴士車廂較接近地面,巴士司機會為輪椅人士鋪設斜板上車;地鐵站內外都設有電梯,連接車站大堂、月台和出入口,供行動不便的乘客出入及轉乘;港鐵站內設有顯眼的召喚專線標識,有需要人士按下按鈕,就會有港鐵職員提供幫助;旅遊景點、商場、酒店、餐館甚至洗手間內,都設有專用輔助設施、輪椅坡道,讓殘障人士也能盡享旅遊樂趣;電梯、博物館也會設盲文標記,讓視障人士可以通過觸摸來閱讀。

  或許有人抱怨香港生活壓力大、空間擁擠。但不可否認,香港的舒適不在寬敞的空間,而在於「需要時,一切都在手邊」。就像颱風「韋帕」離境後,香港迅速恢復車水馬龍,在記者看來,這種方便快捷,是香港獨有的溫柔。\中新社記者 劉大煒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