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綠在元朗」放有近百件年宵市場剩餘物資\大公報記者謝進亨攝
歲晚送舊迎新是傳統習俗,惟同時製造大量垃圾。為減少年宵市場棄置物,環境保護署「綠在區區」計劃轄下的四個社區環保站,今年與民間團體合作,在各區年宵回收剩餘物資。其中,昨日起正式開放的「綠在元朗」,在元朗年宵市場回收近百件剩餘物資,如有麻雀枱、櫃枱、椅子等,並於今日起一連三日讓市民往免費領取。有環保團體建議,政府長遠應制定年宵市場條例,加強規管攤檔自行回收物品。\大公報記者 謝進亨
根據食物環境衛生署估計,今年在全港15個年宵市場收集到365噸垃圾,較去年減少約82噸。不過,年宵「垃圾」中不乏具有回收價值的物品,由匡智會營運的「綠在元朗」,今年與長春社等環保組織合作,由義工於上周四的農曆年三十晚,於元朗年宵市場回收剩餘的乾貨或物資,並暫存在「綠在元朗」環保站場內,避免有用而新淨的物品被送往堆填區。
「綠在東區」物資全部派罄
「綠在元朗」職員表示,當晚在年宵市場回收到的物品數以百計,包括有多張學校內使用的學生桌椅,也有麻雀枱、枱櫈及貨架等,回收物將於今日起一連三日,免費轉贈予有需要的市民,達至「轉贈共享」。
「綠在區區」其餘三個已投入運作的社區環保站,包括「綠在沙田」、「綠在觀塘」、「綠在東區」也進行同類工作。「綠在東區」與環團合作,在年宵市場回收到帳篷、摺枱、椅子、手推車、仿草地毯、膠桶、膠板等大量剩餘物資,並於昨日下午免費派發,吸引大批市民排隊領取,並已全部派罄。
環團促監管攤檔處理棄置物
負責營辦「綠在觀塘」及「綠在沙田」的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負責人陳淑嫻稱,回收物將存放站內數天,好讓環保團體有較充裕時間,在新年後處理轉贈的安排,包括轉贈至社會服務團體重用。而「綠在沙田」日前公布,該回收站自2015年5月營運至本月中,回收量已累積逾407公噸,區內回收點達212個,覆蓋區內94%人口。
環團「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表示,市民的環保意識近年提高,愈來愈多民間團體協助回收年宵剩餘物資,年宵垃圾得以減少,但他形容此舉儼如為垃圾製造者「擦屁股」。他指年宵攤檔有不少營運者只求圖利,年宵結束時即使有貨物剩餘,但為求節省倉存、運輸費等開支,寧願即場棄置物品,造成浪費。他建議政府長遠制定條例,例如加強監管攤檔處理棄置物,有必要時甚至可充公場地按金,作罰款之用。
食環署發言人早前稱,今年除在各個年宵市場回收廢紙、塑膠物料、金屬等可循環再造廢物外,也繼續在維園、屯門、元朗及荃灣四個年宵市場,試驗回收廢木材,將約6.7公噸卡板等運往環保署位於屯門環保園的回收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