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小演員,左起:「小魯肅」易卓瑩,「小周瑜」陳潔淳,「小諸葛」方寶兒
大公網1月24日訊(記者唐曉明)近年香港教育界有聲音指「三中」(中文、中國歷史和文學)教育不足,令學生缺乏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聖文德天主教小學今年度以三國話劇,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小諸葛」方寶兒昨天表示,話劇讓她接觸到中史知識,希望將來有更多同類活動。
「很多學生對文言文有恐懼,但對《三國演義》卻很有興趣,所以今年嘗試把三國元素滲入在課程當中,引起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有助將來升讀中學時容易適應閱讀中國文化篇章。」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校長張偉菁重視課程規劃,以六年級為例,她先讓學生在九月看畢《三國演義》白話版,讓學生對三國時代有概括的了解,又將學生分組進行《草船借箭》的話劇排練,並於昨天中國文化日上演,學生又在常識科學習製作電動「草船」,並學習閱讀《出師表》。
雖然首次以跨學科形式讓學生接觸三國,但學生反應正面。在《草船借箭》話劇演諸葛亮的方寶兒表示,透過話劇讓她接觸到中史知識,希望更多這類教育活動。飾演周瑜的陳潔淳說,非常喜歡三國故事,《三國演義》內容豐富刺激,中文科學過不少三國的經典內容,加深了對三國的概念和認識,令演繹故事時明白內容。飾演魯肅的易卓瑩稱,透過閱讀三國故事,早對《草船借箭》有了解,在演繹時不會覺得太困難。
張偉菁表示,今年全校以《三國演義》為題,學習中國文化,例如一、二年級以曹植的《七步詩》作硬筆書法題材,三至六年級則以三國有關的成語作毛筆書法題材,五年級學生可當《草船借箭》觀眾,六年級則可擔任演員,及製作電動「草船」。她補充,學生亦需閱讀《出師表》,目的不是要他們完全熟悉內容,而是讓學生感受到諸葛亮熱愛家國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