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調指出,市民最希望下任特首處理房屋與振興經濟問題,然而土地發展涉及各方持份者的利益,如何取得平衡是一門大學問。記者翻看幾位參選人的相關資料發現,政府當年要興建蓮塘/香園圍口岸,而興建聯檢大樓就需要搬遷竹園村,難度可想而知。當時是發展局局長的林鄭月娥,於二○○八年九月公布蓮塘/香園圍口岸計劃,當晚就到竹園村社區會堂與村民開會,呼籲村民以大局為重,又承諾會與村民直接溝通。
林鄭月娥並無食言,的確經常親自落村與村民理論,先後七次以探訪、會面、午宴、晚宴的方式安撫村民,了解他們的訴求。二○○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林鄭月娥與發展事務委員會的議員到竹園村實地視察,當時村民亦有請願,無論原居民和非原居民,他們都希望政府做到「一起安置、同心同德」。
先了解村民需要 逐步推進
林鄭月娥念茲在茲,與局方下屬及相關部門一起做好安置工作,其後當局提出政府會覓地重建另一條村,安置原居民。至於非原居民,就會有一個「平房方案」安置他們。林鄭月娥於二○一二年六月接受《大公報》專訪時,透露那三年以來已經到竹園村無數次,過年過節與村民食飯,由了解村民需要開始,逐步推進,最後才談及賠償金額,進展大致順利。
蓮塘╱香園圍口岸及連接路於二○一三年開始分段動工,二○一四年九月終於順利完成搬遷竹園村。一直協助竹園村居民的打鼓嶺鄉事委員會主席陳崇輝,於同年十一月接受《香港商報》專訪時亦表示,政府與村民今次有商有量,共創雙贏局面避免「菜園村事件」的發生。
為何林鄭月娥會如此着意竹園村搬遷呢?筆者在本報四年多前的專訪找到答案。「如果過程不是在比較平和氣氛下做,這項目永遠都有少少負面,將來過關時會記起,搞個關口搞到天怒民怨,我不想這樣。」
大公報記者 戴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