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每間中學及小學可分別獲15萬及10萬元撥款資助,款項可用於與「中國歷史、傳統文化」有關活動/資料圖片
香港回歸祖國即將20周年,但本港學生對基本法及中國歷史等認知仍然薄弱。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一筆過撥款1.25億元資助中、小學,資助加強師資培訓,使學生可以更全面認識國家歷史。教育局亦將加強基本法教育,透過持續發展學與教資源、舉辦相關的學習活動、進行教師培訓及與內地師生交流計劃等形式,進一步推廣基本法。/大公報記者 劉家莉、楊州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每間中學及小學可分別獲15萬及10萬元撥款資助,學校可靈活運用款項至2019/20學年,包括可製作校本教材、購買網上學習資源、優化課程,舉行講座、交流活動等,項目需與「中國歷史、傳統文化」有關,涵蓋中史、中文、中國文學等科目,亦可將款項推動基本法學習,撥款不會特別設限或審批。
對於《施政報告》提出加強基本法教育,以及剛更新的《中學教育課程指引》要求中學在初中中史、歷史、生活與科技、地理科,共教授基本法51小時。消息人士強調,當局並無新增課時的說法,只是要求教師在教授相關內容時,引申有關基本法的背景,不會要求學校上報教學情況,亦不設評估。他解釋,社會部分人士稱「香港並非中國,香港與中國無關係」,甚至有「港獨」的想法,政府認為要「正本清源」加強基本法教育,向學生說明基本法的基礎,例如「香港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
中學可開展體驗式教學
風采中學校長何漢權認為,「撥款是一小步,推動課程是一大步」。他稱,對政府來說,1.25億元並不算多,每間中學可透過15萬元撥款開展體驗式教學,如交流團、專題研習等。他希望,政府未來能提升至每年撥款15萬元,使校方有更多資源聘多一位歷史教學助理,政府除了撥款,亦要有相當政策配合,推動中史教育關鍵在於持續性,讓學生不間斷學習歷史。當局應先讓中史科成為必修課,基本法教育得以順理成章,因為近代史發展繞不開基本法。
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李偉雄認為,是次撥款在四方面起積極作用,第一政府表現出重視中史教育的姿態;第二學校有資金支援教學;第三吸引教育團體提供中史教學活動;第四推動中史與中文及文學結合成跨科目的教學。
學界指撥款有重要作用
李偉雄稱,撥款對學校起重要作用,校方可從三方面着手,包括師資培訓,教師赴外學習及進行歷史考察,其二購置相關教材及電子學習工具,第三推動歷史文化考察團,讓學生免費到歷史地區交流學習,尤其是基層學生,考察地區視乎課程進度而定,舉例初中教明朝涉及宗教文化,可安排學生訪澳門。他自己就帶領學生在去年12月時舉辦「文史雙周」活動,類似跨科目的教學模式,將歷史與文化融合,亦曾邀請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與學生直接交流。
聖公會梁季彝中學中史科教師陳志華認為,撥款是好開始,但政府要重視持續性,到第四年後要怎樣再進行中史教學支援。至於基本法教育,他稱,教育局要有針對性,要對學校進行相關視察,收集資料進行評估,「要落地」才能令基本法教育達到訂立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