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以來,兩任財政司司長的財政政策和產業導向,導致了香港的地產財團一枝獨秀。地產財團所擁有的土地儲備遠比政府的土地儲備為多,房地產的價格受到操縱,樓價節節上升,泡沫經濟嚴重。房地產吸納了香港最大部分的資金,抽乾了市民的儲蓄,造成了貧富懸殊的局面。不平衡的情況走向極端。
表面上,財政預算都強調「小政府」「積極不干預」,但是實際上繼續推行了港英政府不會扶持具體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政策。
赤字財政制約發展產業
英國人管治的時候,有目的有計劃地推行了香港只會為英國金融業務服務的產業政策。至於香港培養科技人才、工業人才、創新創意人才,做好人才儲備,將來為中國服務,完全不是英國政府的責任。香港八十年代開始大量產業向北移,產業已經成為空心化,這就注定了年輕的一代無法像老一輩那樣,可以通過自己的勤勞和拚搏,經營中小型製造業企業,白手興家,向上流動。他們只能做一世的打工仔,越來越貧窮化。
回歸以來,人心回歸進程艱辛。九十年代之後新的一代,一些人在學校教師的引導下,甚至是拒絕認同回歸。造成這種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去殖民化乏力和愛國主義教育未能完善,是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沒有通過財政政策,創造新興的產業,讓年輕一代有寬闊的出路,有不斷增加的收入,覺得「一國兩制」可以幫助他們創造自己的個人事業,發揮他們的才能。
基本法有一條,財政政策要量入為出。但是有人採取了走偏鋒的政策,每一次都制定了財政赤字預算,有了財政赤字的封頂,實際限制了用在發展產業、培養新興產業人才的開支,任何人做行政長官,只能是蕭規曹隨,不斷地繼續金融和地產為主的產業路線。事實上,每年預算到了埋單時候,起碼有五百億元到八百億元的財政盈餘,有了財政盈餘,有理由可以向市民派錢,可以大幅退稅,可以派出糖果,皆大歡喜。
這種派光的政策,其核心就是要先行制定財政赤字的政策,點了行政長官的大穴,以財政領導和束縛行政長官,讓其要繼續執行沒有英國人的「積極不干預政策」,香港的產業結構長期不能改革,不能調整,終於導致了基層市民、大學生的生活質素不斷下降的局面。緊接着,反對派出來攻擊,說「香港人生活的困局,原因是基本法沒有給予香港一人一票選特首」,「只要推行真普選,香港所有經濟問題和民生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還有人說,「我要做好呢份工」,在民主問題上「我要玩一鋪勁的」。現在看得很清楚了,財政赤字預算——產業結構不改變——貧富懸殊擴大化——房屋不足現象逐步升級——反對派煽動群眾不滿爭取真普選——社會嚴重撕裂,已經成為了一九九七年後的循環現象。
所以,要解決香港的深層次問題,一定要發展經濟,發展新興產業,配合「一帶一路」戰略部署,配合亞太自由貿易區的龐大和發展,為中國的企業和資金走向世界服務。只有經濟搞好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改善了,政治方面的深層次問題,人心回歸的問題,就有物質條件可以解決。財政政策,是推動香港開拓新興產業的必要工具。特區政府有豐厚的財政儲備和歷年積累的工程和科研、社會發展儲備基金,完全可以投放在大學和企業互相合作的科研發展方面,放在新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新的商品方面,轉化為海外的工業園基地建設方面,讓香港的中小企業有大展拳腳的機會,讓香港的製造業利用內地的市場、「一帶一路」的市場,推動新興經濟和創意工業發展。
現有財政策略必須改變
香港需要發展為智慧城市,利用大數據庫的科學技術,為科學研究、產品設計、技術創新、人才召集和互相串連服務,改善和提高工藝水平,增加新產品的高科技含量,促進物流業的高質發展,使得創意工業具有聚集人才優勢和突破能力。香港的財政能力要和社會的資金建立聯繫,利用香港股市的發行債券和股票交易的優越條件,起到金融槓桿的作用,聚集世界各地的資金。
財政預算和財政政策,影響着資金流向和產業政策。二○○八年香港的M3數字為五萬億元,到了二○一六年已經急升到了十二點五萬億港元,平均每年的增長為百分之三十,但是這個階段香港每年的GDP增長為百分之二到三,兩者完全不能匹配,多發行的貨幣和銀行貸款,全部都注入了房地產領域,造成了泡沫經濟。什麼行業都不賺錢,唯有炒賣房子和地皮最賺錢,這正是其他產業不興、貧富懸殊擴大的原因。房地產不斷升值,真實的貨幣購買力不斷貶值,市民更加貧窮,期望買樓居住的年輕一代感到失望,到處是乾柴烈火,反對派稍為挑撥離間,就可以把火點燃起來。「佔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煽動起來的。
財政政策今後一定要引導資金走向實體經濟,而不是投機炒賣房地產。內地已經嚴格控制資金流向房地產進行炒賣,控制金融風險。如果香港不改變財政政策和稅務政策,嚴格控制樓宇的炒賣,阻止內地的投機金錢進入房地產,香港就會出現泡沫爆破的危險,也將會危害香港的政治穩定。下任行政長官,財政策略必須改變,必須有明確的產業導向,防止泡沫風險的擴大。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