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張月琪報道:「再工業化」需要年輕人參與,有研發3D打印機的年輕初創企業創辦人說:「我們會用iPhone,但我們沒有人會發明iPhone。」他指,港人過去重視金融、地產業,需要即時看到成效及回報,着重於應用多於研究,過去年輕人較少投入動手製作,但他相信政府銳意發展創科的方向是正確的,即使遲起步,仍能為年輕人帶來希望。
要推行智能化及高科技生產,最需要的是科研人才。研發3D打印機的Printact創辦人吳卓光,是物理學博士,畢業後因應興趣,研發3D打印機,創立企業。吳卓光認為,本港並不缺乏科研人才,只是社會氣氛未成熟,「工程學系在每一間大學,仍是收生最多的學院,我都曾修讀工程學,但好多畢業生最後投身其他行業」。他認為,本港過去以金融、地產業掛帥,上一代均為炒賣起家,着重即時回報,年輕一代也受薰陶影響。
「我們會用iPhone,但我們沒有人會發明iPhone」,吳卓光指出,香港工業於90年代曾現斷層,廠房紛紛北移內地,絕跡香港,實業工業家大減,甚至消失。他續說,即使修讀工程學系,也欠缺實質工作機會,形成着重應用多於研究的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