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佩蘭(左)和冼麗英「兩腎」重聚,攜手呼籲市民支持器官捐贈。 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大公網12月27日訊 (記者 孫凌奕)身受大愛,傳承大愛!58歲的葉佩蘭和冼麗英均曾患有嚴重腎病,靠「洗肚」維生。2003年,她們分別接受了一位年輕女士捐贈者的左右腎,兩人「重生」後各自用愛回饋社會,呼籲市民捐贈器官。兩條陌生的平行線,因腎臟捐贈者的大愛而相交,去年「兩腎」重聚,兩人在器官捐贈活動中相認,成為好姐妹,感情勝似家人,更攜手呼籲市民支持器官捐贈,給病人生命曙光。
佩蘭和麗英昨日現身「千個太陽」全力支持香港「器官捐贈」活動,講述她們因「兩腎」而成為好姐妹的動人故事。2003年元旦前夕,佩蘭和麗英在深夜12時分別接到醫院電話,告知可以換腎的喜訊。佩蘭說,那一刻又驚又喜,立即大叫:「救命呀,有人捐腎畀我喇!」佩蘭於26歲患慢性腎炎,40歲開始靠每日三次「洗肚」維生,苦不堪言。
同樣命運也落在麗英身上,2000年確診末期腎衰竭,需要「洗肚」,每日要將兩公升水倒入腹膜中,再由導管流出,周而復始。「當時就諗緊,自己咁受折磨,有乜嘢出路?可以救自己唔係金錢,唔係家人,而係一個適合嘅腎臟」,麗英形容,那時的生活十分痛苦,就連拿筆、穿衣服、吃飯這些簡單事做起來都十分吃力,「手完全冇曬力」。
去年相認哭成淚人
佩蘭和麗英於2003年1月3日,在瑪嘉烈醫院接受了腎臟移植手術。麗英說,雖然在同一病房,但因各自養病,沒有過多交流,也不知道讓兩人得以重生的腎臟,原來是來自同一位捐贈者,佩蘭獲得右腎,麗英獲得左腎。術後她們矢志回饋社會,分別加入香港移植運動協會,和「同路人」一起運動以助康復,更定期去到學校、機構推廣器官捐贈。
「兩腎」的緣分,注定有相認的一日。去年,兩人參加了協會的「家庭愛心日」,與捐贈家庭一起燒烤,表達謝意。麗英說,兩人聊天時才發現彼此就是「另一半」,當時兩人均心情激盪,哭成淚人。「點解會咁『蹺』,喺呢個義工平台相見!」
14年前,一位年輕女子的愛心挽救了兩人的生命,保存兩個家庭的幸福,更讓兩人成為「14歲的重生好姐妹」,攜手以自身經歷鼓勵更多人獻出愛心。麗英說:「人的生命都會結束,但她生命的某一部分仍在我體內延續,我想讓更多人受惠。」
高永文籲登記捐贈
香港移植運動協會榮譽會長周嘉歡指,現時等待換腎最久的病人已等了30年,年逾60歲。他指出,香港雖有好藥物、好技術、好手術,但有時就是欠一個器官,又表示一個捐贈者最多可捐贈七個器官,幫助七個病人延續生命。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昨日出席活動時表示,政府近年大力推廣器官捐贈,已有24萬市民登記,較08年10萬上升不少,但相比香港730萬人口,還遠遠不夠。
香港器官捐贈率比西方國家低,且長時間有近2000個病人等待器官捐贈,其中有逾1000個等待腎臟移植的病人,200個肝臟移植的病人,呼籲市民獻出愛心,支持器官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