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十年建屋目標欠4.4萬公屋

時間:2016-12-21 03:15:06來源:大公網

  圖:張炳良指出,供應落差是警告,社會需聚焦解決房屋問題/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政府昨日更新《長遠房屋策略》,2017/18年起的未來十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維持46萬個單位,包括20萬個公屋、8萬個資助出售單位及18萬個私樓單位,但覓地困難,土地供應與建屋目標落差進一步擴大,現時尚欠4.4萬個公營單位的所需用地。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指出,供應落差是警告,社會需聚焦解決房屋問題,但認為長策方向正確,政府換屆不會影響房屋供應。/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

  政府自2014年公布《長遠房屋策略》後,每年因應最新房屋需求評估,更新十年建屋目標。最新推算2017/18至2026/27年度的十年間,長遠房屋需求介乎40.03萬至47.87萬個單位,考慮到私樓空置情況調整後,維持十年房屋供應目標為46萬個單位,公私營供應維持六比四,即28萬個公營房屋及18萬個私樓單位。

  私樓供應達標

  政府預期,私樓供應方面,當局透過不同土地來源供應,可達到2017/18至2026/27年度十年期供應18萬個單位目標,而未來三至四年一手私人住宅物業市場預計供應量約為9.3萬個單位。至於公營房屋,房屋委員會和房屋協會可於2016/17至2020/21年度五年內提供9.45萬個單位,包括7.18萬個公屋和2.26萬個資助出售單位,總建屋量較過往四個五年期的預計建屋量為高。

  不過,政府至今可找到未來十年發展公營房屋的用地,只能提供約23.6萬個單位,與28萬建屋目標相差4.4萬個單位。政府去年更新長策時,曾預計未來十年可建25.5萬個公營房屋,今次更新數據後,未來可建單位再少1.9萬伙,顯示土地供應與建屋目標落差進一步擴大。

  供應落差是警告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形容,公營房屋供應有落差是一個警號,土地供應是限制房屋供應的主因,「社會必須承認這個事實,積極面對及對焦地解決問題,若再顧左右而言他,不願作出必要的取捨,則供應短缺問題只會拖延下去」。他重申,政府會繼續透過檢討和改劃土地用途、增加發展密度、開拓新發展區、適度填海等方式,多管齊下,增加短、中、長期的房屋土地供應,其中釋放棕地會是主要方向,呼籲社會各界支持政府覓地建屋的工作。

  被問到公營房屋建屋量下降是否與橫洲事件有關,張炳良承認,部分項目推展時遇到的困難比預期多,例如會因地區人士反對而受阻,因而需調整發展時間,導致可能跌出十年發展期。至於橫洲發展計劃,政府早已知道不可能在未來十年完成橫洲全部三期的發展,而第一期發展所提供的單位數量,已計入現有落成量內,但若在推展期間遇到未曾預計的困難,會是一個新變數。

  政府將於明年七月換屆,行政長官梁振英亦表明不競逐連任,社會關注房屋政策能否延續。張炳良認為,長策提出三大方向,包括大量興建公營房屋、滿足港人置業居住需要及穩定市場,都得到社會支持,他相信好的政策會有延續性,「睇唔到會因為換屆,政策突然作180度轉變」。但他未有回應會否在換屆後仍然留任,只稱會以做好現屆工作為目標。

  張炳良又提到,政府上月針對「第二套房」印花稅大幅調高至15%,遏抑樓市過度膨脹,初步見到市場成交量和金額都較趨審慎,顯示新措施有助減低市場亢奮,政府亦會密切留意非住宅市場的交投情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