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筆者到內地當英語老師,迎來生命的第二個轉捩點\資料圖片
編者按:前教育署副署長湯啟康,在公務員體系退休十多年。應邀為《大公報》校園版撰稿,細述到安徽義教英語的點滴,尤其如何協助當地學生跨越英語難關的故事。
十七歲那年,是我人生第一個轉捩點。就讀名校的我沒有專心學習,英語在公開考試不合格,被飭令離校,我的生命走進了絕望低谷。惟有四出奔走尋找中七學位,希望繼續升學,完成進入大學的夢。差不多在臨開學的最後關頭,得到聖馬可中學校長毛禮士牧師不棄,收為弟子。在他循循善誘、專業督導下,英語有很大進步,成功進入大學。畢業後考進了教育署,在官立學校服務五年,教授包括英語、數學。及後二十八年的教育行政工作,大量使用英語,算是得心應手,直到退休還算平穩,我的恩師毛牧師當年的教導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事業前途一片光明時,我選擇提早退休,為的是希望再跑到前線,做我最喜愛的的工作──重拾教鞭。2000年時,正值我開始倒數離開公務員體系的日子,熟悉我的朋友開始打聽我的去向,我總是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不過機緣巧合,愛德基金會香港辦公室的老總高佑恩牧師在晚飯閒談間,邀請我去內地幫助英語教學,在酒過三巡,沒有縝密考慮下,我就說了「Why not?」(有何不可?)。
過後就覺得不妥,我的本科是數學,教了幾年初中,跟英語督學觀了幾課,參加過質素保證視學,到美國、澳洲考察過語文政策等,都是紙上談兵為主。內地教育制度光是皮毛認識,估計生活條件也有很大落差,丟臉事小,浪費學生時間事大,故此心裏不無忐忑。
姐姐女兒齊鼓勵
不過我女兒從英國傳來的電郵,就幫我理順思路。事緣她當年參加了教會往哈薩克斯坦義務工作。在長途電話她補充,她也不迴避該國條件落後,一定要吃點苦頭。我為她的勇氣驕傲之餘,也反思到內地服務一事。更大的鼓勵元素來自我的姐姐,年邁的她已經在非洲做義務醫療工作十多年,還沒有言退。她們一老一少那種為人服務,不怕困難之心,鼓勵了我接受愛德的邀請,到內地當英語老師。這是我生命裏的第二個轉捩點。
以我單薄的學養,怎樣建造能力面對這項艱辛的里程呢?硬着頭皮,拿出恩師教我的兩件語文學習秘密武器,用了半年時間,提高了普通話聽講能力。另外,在副署長繁忙日程的僅有餘暇,翻查了以前在教育署接觸過的各種教學的理論,網上也下載了一點有關資料,身懷恩師必殺技,就準備上路。什麼必殺技呢?篇幅所限,惟有下回分解。
愛德基金會(香港)總幹事 湯啟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