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從女嬰母親上傳的圖片可見,蕎蕎的右腳掌至腳踝處都已發紫,遍布水泡,有的水泡已經化膿 網上圖片
【大公報訊】記者張琪報道:兩歲大女嬰懷疑靜脈注射失誤,引致右腳出現水泡、腫脹、潰爛,及滲血。有兒科專科醫生稱,因嬰兒血管幼細,靜脈注射時容易出現針口移位,錯誤注入皮下層面,導致起水泡,若水泡爆破感染,或需截肢保命。
醫學會前會長、兒科專科醫生謝鴻興回覆《大公報》記者查詢時指出,公立醫院一般由醫生為嬰兒進行靜脈注射,醫生基本上每進行一次注射,均會通過針口「抽一抽」所注射的位置,確保針口在血管內;不過,其後可能由其他醫護人員監管嬰兒情況,或進行更替注射藥物。他又稱,即使醫生成功注射,但嬰兒郁動或會令針口偏離血管,錯誤注入皮下層面,或會影響組織。
謝鴻興分析指,鹽水若錯誤注入皮下層面,由於身體可自動吸收,一般不會導致潰爛情況,對人體危害不大;若是其他藥物,由於是無菌,可能會引發組織變異,但未必需要截肢。不過,若錯誤注射的分量達到一定程度時,會引起水泡,而水泡穿破時傷口感染的可能性增加,或會引發傷口潰爛,嚴重時需截肢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