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醫管局引入病人吊運系統,旨在減輕前線員工負擔\賽馬會圖
醫管局為減輕前線員工的體力勞損,過去曾引入不同的器材,例如吊運系統、電動病床等,方便病人移送工作,但有前線人員透露,不少病房都額外增置病床,病房環境變得擠迫,空間不足,不但無法讓器材運入病房,前線員工有時甚至連轉身發力的空間也沒有。
據醫管局資料,過去曾引入不用的輔助搬運儀器如過床滑板、病人起重機等,幫助減輕前線員工的體力工作。2014年,醫管局獲馬會捐贈逾2.5億元,推行「賽馬會安寢輕移計劃」。2015年年底,全港公立醫院的三分一病床已由手動病床轉為電動病床。有關計劃同時在各醫院引入逾520套病人吊運系統,屯門醫院部分病房樓層已配置有關係統,可供吊運病人出入病房、各診療室、洗手間、浴室。
增置病床令通道收窄
有前線員工向《大公報》透露,上述設備並非所有病房都獲配置,加上近年公院病房擠迫,現有的輔助機器難以進入,大部分前線員工仍需依賴體力去移送病人。
該員工透露,公院留醫需求激增,院方為應付需要,在各大小病房加設床位,病床之間的空間變得狹窄。醫院引入的病人起重機,原意是方便移送病人上落床,但增加病床後,病房通道收窄,起重機無法進入,結果回復由人手移送病人。
該員工更指出,部分病房擠迫得只餘下僅夠一個人通行的出入通道,曲膝彎背都會碰到隔鄰病床。前線員工受環境所限,無法以符合職安健要求的動作去移送病人,甚至做出發力動作也有困難,增加扭傷拉傷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