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聽同事說某位資深法律界人士推薦了一本小說,《殺死一隻知更鳥》(另有譯名:《梅岡城故事》)。大學時代,一眾法學教師已推薦這本書,我還曾經看過據此改編的電影。如今每天過着多少也跟法律沾點邊的生活,讀這本書可以說是感動,特別臨近結尾的時候用一段文字的時間,敘述者瓊回顧了小鎮與父親,坐在書桌前我真是感覺熱淚盈眶。以我貧瘠的文學水準來看,要評價這本小說實在是自覺能力不足,卻是很多東西想要分享,它不僅僅是關於法律的精神,是關於成長、關於善良、關於勇氣,更是關於達至平等的漫長路途。
故事發生在美國南方
《殺死一隻知更鳥》發行於1960年,1961年獲得普立茲小說獎,作者哈珀.李以前只出版過這麼一本書,去年她才發行了這本書的續集《設立守望者》。這本小說入選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的88部「塑造美國的圖書」。
那個年代美國還正實行種族隔離,黑人受到嚴重歧視。故事發生在一個美國南方小鎮梅科姆,其實這算是個很美好的地方,民風淳樸,很多鄰居都是善良的人,但一提到黑人的話題馬上就變身種族主義者,相信當年整個美國社會的氣氛讓作者感覺到需要改變與突破,於是她塑造了律師阿蒂克斯。
他是一位慈祥的父親,專業的律師,身兼政客,追求社會平等,敢於挑戰,又懂得克制。我覺得這應該是作者眼中理想美國的國家形象。他反感歧視,對待家中的黑人女傭如家人,當妹妹反感黑人計劃趕走卡波妮的時候,他認為她已經是家庭的一分子,沒有她就沒有這個家。
他敢於頂住全鎮壓力,為蒙冤的黑人青年辯護不是突然為之。身為父親,他深愛自己的子女,一直在向孩子傳遞善良、勇敢、博愛的品質,印象很深的是兒子傑姆與鄰居刻薄的老太太杜博斯夫人的那一段,面對刻薄的言語,他鼓勵兒子「不管她說什麼,昂起頭,做個紳士」,誠實面對自己的錯誤,去給杜博斯夫人讀書,讓老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感到了溫暖。
他不斷地傳達諒解,寬容的看待跟自己觀點不一樣的人,面對大部分人的誤解,他告訴兒子「他們的觀點也有權受到完全的尊重」,但他也堅持原則,「在我和別人過得去之前,我首先要和自己過得去。有一種東西不能遵循從眾原則,那就是人的良心」。他是全鎮最厲害的神槍手,卻厭惡槍械。他很勇敢,不惜犧牲自己保護未經審判的犯罪嫌疑人。這些加在一起就是美國一直在塑造的山姆大叔的形象,雖說時至今日也未能完全做到。
黑人青年蒙冤入獄
黑人青年湯姆.羅賓遜的強姦案是整個故事的重中之重。
阿蒂克斯用無懈可擊的辯論技巧和法律技術證明了羅賓遜的無辜,他的結案陳詞表達了對法治的崇敬和對法庭的信仰,平等是法治的最終價值,也是小說的主題所在,「在這個國家裏,有一個方式能讓一切人生而平等,有一種人類機構能夠讓乞丐平等於洛克菲勒,蠢漢平等於愛因斯坦,讓無知的人平等於任何一個大學校長。這種機構,先生們,它就是法庭。」「我們的法庭有它的缺陷,但在這個國家,我們的法庭是最偉大的平等主義者,在我們的法庭上,一切人都是生而平等。」
可惜信仰歸信仰,現實歸現實,固有的歧視讓12名陪審團成員選擇相信一個白人無賴,黑人青年還是蒙冤入獄,最終沒能走出來,「不管一個人是什麼膚色,法庭都應該讓這個人可以得到公正的待遇,但人民還是想方設法把他們的怨恨夾帶進了陪審團的包廂」,他用所有能開釋一個自由人的法律手段去拯救湯姆,可是他還是敗給了人們內心深處的那個秘密法庭,在那裏無論如何,黑人總是會輸。
達至平等的道路還太過漫長,在現今的世界也是如此,所幸的是追求平等之人雖然艱辛但並不孤單,總有善良之人同行,如為湯拇指定律師的泰勒法官,在法庭上為湯姆疾呼的僱主,用紙袋子裝可樂的雷蒙特先生,這些普通人如同現實世界裏點亮通向未來路徑的燭光。未必所有人都有勇氣去做追尋者,起碼我們可以做個善良的普通人。
為何會有歧視和不平等?我覺得是人都害怕與自己不一樣的別人,這種恐懼導致了隔離,隔離阻止了了解,為了掩飾恐懼,於是我們過多的去評價這些別人。
小說開頭是三個孩子要去探險怪人鄰居的家,最後是不愛出門的怪人救了他們。我想起有次去看蔡依林的演唱會,她在放映了一個短片後說,「不要用評價的眼光去看別人的生活,人家又不是活給你看的」,現在想來這句▉話比/話畀▉很多口號都給力。
平等是簡單又漫長的話題,這本小說讓我明白善良和勇敢是一種教養、一種素質,讓它傳承下去才能達到最終的平等。豆瓣上有個網友看完這本書後寫下這樣的感想,足以說明它為何這麼多年得以不停再版,被認為塑造了美國,「我將來有子女,我會給他看這本書。我想讓他知道,無論世界如何變遷,正直、誠實、善良,都是一個人最可貴的品質。不需要圓滑以處世,只需懂得尊重,那麼這個社會自會給他一張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