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創科熱 師生:STEM教育不容緩

時間:2016-10-04 03:15:18來源:大公網

  圖:馬紹良鼓勵以商校合作的方式,減省學校在推動STEM時的營運成本\大公報記者唐曉明攝

  近年全球重視創科教育,上周由團結香港基金舉辦的「創科博覽」,設有25場科普論壇,吸引逾230間中小學參加,引發了新一輪創科熱,不少參加的師生均認為,創新科技貼近生活,推行STEM教育是刻不容緩。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科技)呂堅教授指出,能否將創科教育延伸至產業才是關鍵。\大公報記者 唐曉明

  STEM教育是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多學科融合的綜合教育。呂堅表示,STEM教育在學界剛起步,學生取得不俗成績,本港學生的創科潛能有目共睹,但觀乎外國經驗,能否將創科教育延伸至產業才是關鍵,「現在本港缺乏高科技產業,令科技學生無奈轉行做銀行保險業,我眼見好像香港人創立奧比中光(3D傳感技術公司)只能到內地融資做起。如果政府不重視科研,只會浪費了STEM教育的資源。」

  重商輕科技近年更甚

  呂堅指出,香港跟外國競爭力高的城市相比,創科各方面投放的資源相對少,因政府在計算資源時往往跟外國整個國家比較,他建議政府應和美歐的省份比較,適當地投放資源,長遠才會收到成效。

  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教授鍾樹鴻認為,綜合過往參與STEM的經驗,縱使學生有意修讀有關科技的科目,在大專選科時遭家長反對,最終無奈選擇商科,這種重商輕科技的情況,近年更甚,「外國尖子在各科百花齊放,唯獨本港尖子在商業傾斜。」鍾樹鴻認為,政府投放資源推行STEM固然重要,首先讓社會認識今日的創新科技潮流,培養家長與學生對創科的視野,年輕人按興趣選科擇業,才能將本港的創科業走向世界。

  首要培養創科精神

  香港電子學習聯盟主席黃岳永亦認為,先要改變學生的固有思維,培養創科精神為首要,「STEM只是一個形式,重點是香港教育需要改變以背誦為主的教育模式,提升學生的創新和解難能力,才能將STEM融會貫通,學生在中學階段或許需花大量時間追逐考試成績,在小學卻沒有這方面的包袱,有更多的『做夢』空間,讓學生培養創新思維。」

  他指出,政府已經投入大批資源從事科研教育,但如何作出有效的商校合作,同樣需要關注,「就像近期流行的虛擬實境技術,在商界開始盛行,但如何將它推展至教學用途?老師的時間大部分用於教授學生,未必有時間再進行有關研究,既然有關當局願意投入資源推動創科教育,需認真思考如何落實。」

  黃岳永以芬蘭為例,當地和香港都是貧富差距大的地方,但推展創科教育成功,主因是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有均等的機會發展,值得香港參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