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卡羅琳落戶香港 主打幹細胞再生醫學

時間:2016-10-03 03:15:04來源:大公網

  圖:劉鳴煒復修醫學中心執行總監李登偉(左)與捐款人劉鳴煒(右)/大公報記者張月琪攝

  瑞典著名醫科大學卡羅琳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在香港的首個海外科研基地「劉鳴煒復修醫學中心」,將於本周五正式開幕,該中心執行總監、培植「迷你心臟」的權威專家李登偉表示,復修醫學中心主力進行心臟、肝臟及神經系統有關的三大類幹細胞和再生醫學,長遠希望培植出「迷你肝」等人造器官,可移植到人體,代替受損器官。身兼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的捐款人劉鳴煒認為,醫學科研於全球均有極大發展潛力,今次卡羅琳落戶香港,讓本港有意投身醫學科研的年輕人看到發展前景。/大公報記者 張月琪

  「劉鳴煒復修醫學中心」設於香港科學園第三期,李登偉稱,中心正於全球物色專家,包括他的團隊在內,合共邀請五隊研究團隊,聘請近50名科研人員。劉鳴煒復修醫學中心將進行與幹細胞和再生醫學相關的三大領域重要研究,當中包括心臟、肝臟及神經系統,並配合生物工程、基因編輯、生物資訊及高端生物成像等尖端技術發展。

  培植全球首個迷你心臟

  本港在幹細胞醫學方面一直有卓越成就,李登偉研究人造心臟15年,兩年多前成功以俗稱「萬能幹細胞」的人類胚胎幹細胞,培植出全球首個人造「迷你心臟」,並已正式投入試驗40多種藥物,蜚聲國際。

  幹細胞和再生醫學研究對公眾來說仍然陌生,李登偉稱,再生醫學於千禧年才正式起步,這項科研只有短短十多年歷史,發展潛力是無可限量。至於這種科研對人有何裨益呢?他解釋,以現時幹細胞科研技術,在人體身上抽取數毫升血液,經過數星期,可以造出活生生、可跳動的「迷你心臟」,若再加上卡羅琳團隊科研人員,有可能做到「迷你肝」,甚至「迷你腦」。

  代替人體受損器官

  他指出,製造出這些器官,現階段主要是用於測試藥物,看看對人體會否有副作用等,但長遠來說,則有可能移植到人體內,代替人體受損的器官,影響深遠。

  李登偉認為,香港在亞洲區醫學發展潛力非常高,大學及醫院的技術均首屈一指,「我們團體內有這方面的專家;有良好的醫療體制,加上有資源去主打這幾個器官(心臟、肝臟及神經系統)的研究。另外,一個業界並非只有大學及教授的研究,也要有完善司法制度,香港實行「普通法」都是西方能理解,我們的長處是擁有一個完善基礎。」他指西方藥廠視亞洲人為研究對象,特別是部分亞洲病例,而香港背靠內地,相信有很大發展空間。

  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劉鳴煒認為,醫學科研將會是本港未來發展一個最大動力,相信亦是年輕人的發展方向,卡羅琳今次落戶,正是踏出「第一步」,「如果我要向中學生推廣,呼籲他們主修生物、化學等學系,因日後香港會有好多就業機會,這是需要想像力,因為前景不是現時可見的,要將科研等同金融或律師等行業的職業前景,可能還需要5至15年時間,但要『做大』,必須先有開始。」

  劉鳴煒勉年輕人從事科研

  劉鳴煒雖是法律系出身,但鼓勵年輕人從事科研工作,他形容,自己是20年前的年輕人,當時預見的與今天不同,時至今天,金融、地產及法律等在香港的發展潛力,並沒有科研般大,因此他鼓勵年輕人投身科研發展。

  雖然初步只招聘50人,李登偉稱,預期以其尖端技術及研究,將可孵化新產業,吸引大企業,造就更多工作機會。他又指,中心已與數間本地及海外大學結盟,亦正跟業界討論合作,日後將加速推動幹細胞在各院校的研究及商業轉化,隨着研究及相關技術的發展機會增多,預期未來在港投身生物科技的人數亦會增加。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