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淺談新派武俠小說的創意

時間:2016-09-29 03:15:29來源:大公網

  圖:金庸先生是影響當代華人最深遠的作家之一

  中國文學與西方不同,一向不大重視小說創作,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這裏的「小說」是指一些無關大道的言辭,所以我國除了三國、水滸、西遊和紅樓夢外,沒有其他影響深遠的作品。\香港科學創意學會理事 潘永強

  近代學者對小說有不同看法,梁啟超先生認為小說容易為讀者接受,也容易引起共鳴,他認為「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小說的影響大到可以移風易俗,因為容易為世人接受,每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都是小說為主,莫言是獲獎的中國小說作家。

  本年七月香港書展首次以武俠文學為主題,主要介紹上世紀五十年代發源香港的新派武俠小說,開創這新潮流正是《大公報》的梁羽生先生和金庸先生,他們的作品長期連載在《大公報》和《新晚報》,也被海外華文報紙轉載,可以說海外有華人的足跡,便有兩位大師作品的蹤影。

  着重人物性格描寫

  初期的武俠小說開端於二十年代,三十年代進入高潮,四十年代走向衰落。二十年代,在目睹辛亥革命和國民革命的軟弱無效之後,人們寄希望於俠客壯士來幫助自己舒不平之氣,判人間是非,解百姓倒懸,創世界樂土。著名的作品有平江不肖生的《近代俠義英雄傳》、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舊武俠小說主要是武俠技擊小說,它使武俠小說深入廣大民眾,使武俠小說成為中國現代小說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傳統武俠小說多以門派紛爭、師門仇殺為故事主線,故事千篇一律,了無新意,漸漸被讀者唾棄;梁羽生和金庸兩位大師虛構的歷史上的武俠故事為內容,突破了舊武俠小說的劍仙鬥法、門派紛爭、鏢師與綠林仇殺的題材範圍,較多表現人性的矛盾和衝突,着重人物性格描寫,兼用中西技法,突破了舊武俠小說的窠臼,廣受華人社會讀者接受。

  兼用中西技法創新

  其實武術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武術不是單純的搏擊技巧或強身健體的運動,最重要是「武德」的傳揚,兩位大師作品不着重搏擊的描述,重點是「俠客」精神的描繪,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潛移默化地在書中主角表現出來;除了提升華人社會的生活質素外,從文化層面來說,也使海外華人憑藉武俠小說與祖國文化心連心,世世代代薪火相傳,數典而不忘祖。

  梁羽生和金庸兩位大師文學修養深厚,常把詩、詞、對聯引進篇章中,這是中國小說的特色,是西方小說不及的地方;教育界常慨嘆中學生中文水平每況愈下,其實推廣閱讀梁、金兩位大師的作品,是提升同學中文水平的有效策略和法門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