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曾穎儀(左)和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張子熙(右)講述仿足鞋的功效\大公報記者 孫凌奕攝
【大公報訊】記者孫凌奕報道:跑步熱潮席捲全港,但八成跑手平均每年受傷一次,還會受到「足底筋膜炎」等病症困擾。香港理工大學和哈佛醫學院昨日公布最新聯合研究發現,穿着仿赤足鞋跑步,有助強化小腿和足部肌肉,令小腿後側及內側肌肉可承受更多壓力和有更強力量。有業餘跑手表示,改用仿赤足鞋跑步後,肌肉力量增加,跑姿也有所改變,再沒因跑步受傷。
36歲的工程師曾穎儀,2013年加入此項研究計劃,「我2011年開始好認真跑步,每周跑兩、三次,之前穿傳統跑鞋試過膝頭拉傷和弄傷腳背。」她表示,初期改穿仿赤足鞋跑步時,小腿會覺得痠軟,經過兩、三個月後,便慢慢適應。改穿仿赤足鞋跑步後,就會多用前掌落地,雖然小腿變粗,但再沒受傷。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張子熙引述一項外國研究指,跑手穿傳統跑鞋跑步時,往往是「腳踭落地」,與地面撞擊力強,然而穿仿赤足跑步時,會改為「前掌落地」,有效減少與地面的撞擊力。
基於外國研究成果,張子熙和他的團隊招募了38名本地跑手,平均年齡為35歲,有六年以上跑步經驗,並一直穿着傳統跑鞋跑步。38人被分為兩組,其中20人獲提供一雙仿赤足五趾跑鞋,並參加半年的跑步訓練,另18人為對照組,參與相同的訓練計劃,但穿着傳統跑鞋。所有參加者在接受訓練前後,均接受磁力共振掃描,以度量右小腿和足部肌肉。
結果發現,穿着仿赤足鞋跑步的跑手小腿和足部肌肉增加7.05%,腳跟至腳趾的內在足部肌肉亦增加了8.8%。若將足部肌肉劃分為前腳掌和後腳掌區域,他們的足部肌肉增長主要來自前足肌肉,平均增加了11.9%,比後足肌肉多了5.3%。相反,對照組的小腿和足部肌肉體積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