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轉化新發展」講庭由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助理教授連思琪博士主講。
大公網9月27日訊(記者梁康然)宣揚國家科技成就的「創科博覽」踏入第四天,博覽活動之一科普講堂邀得本港廚餘轉化專家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助理教授連思琪博士作講者,介紹 「廚餘轉化新發展」。內容當中包括早前於第4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評判團特別嘉許金獎的「廚餘化紡織纖維」技術。
連思琪博士稱,廚餘雖不能食用,但仍有很多「運用」空間可以發展,只要透過「生物提煉」就可生產不同的原料,如果糖、生物塑料、乳酸、生物染料等有用之物。她目前主力鑽研把棄置食品化成塑膠原料及紡織纖維。
她指過期的食物飲品,其實是一項十分有用的資源,她領導的城大研究團隊已研發出一套技術,透過生物提煉,把過期食物飲品分解成果糖、葡萄糖、油脂等有用原料,當中果糖分離率達85.7%。如有合適的大型設備進行量產,在數據上預計,每小時提供40噸如過期食物、廚餘等飲食廢棄物,就可每小時生產出35噸果糖、葡萄糖及1.5噸油脂。果糖既可用來做食物,亦可用來做生物塑料原料。
她又簡介獲得日內瓦金獎的「廚餘化紡織纖維」技術,她解釋食物內有大量葡萄糖、游離氨基氮、維他命及礦物質等營養,只要在指定環境下使用真菌與細菌,真菌與細菌就可以把食物發酵為乳酸,再將乳酸經過不同的催化、提取及淨化技術,就能製成聚乳酸纖維,可供用來生產紡織製品及時裝。目前研究團隊可在一星期內,將100克廚餘轉化為10克聚乳酸纖維。
另外,她又指現時很多成衣都以人造纖維、天然纖維織成。目前她正在研究,利用細菌從廢棄衣物中提取回收當中的人造纖維「聚脂纖維」,令廢棄衣物變回可用的纖維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