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殘奧閉幕禮,鄧韋樂擔任港隊持旗手\資料圖片
嘉琪
李
油尖旺青年活動委員會委員
青年有話說>>>
里約殘奧會已閉幕,香港代表隊在今屆賽事取得兩金兩銀兩銅的成績,實在可喜可賀。不過,截至現時為止,本地所能提供運動員使用的體育設施,未能追上國際城市步伐,啟德體育城也只停留在規劃階段。
大家知道殘奧會的由來嗎?傷殘人士奧運會的前身是1948年創辦的史篤曼維爾輪椅運動會。史篤曼維爾是英國一間醫院,二次大戰之後,由於傷兵人數大增,醫院就通過舉辦運動會,作為復康的一種途徑。四年後,荷蘭派隊參加,運動會規模漸漸擴大,到1960年發展成為傷殘人士奧運會,這就是殘奧會的起源。
擁有平等參與機會
首個依循奧林匹克運動會模式,並專為傷殘運動員而設的運動會,於1960年緊接奧運會之後在羅馬舉行,該屆亦視為首屆傷殘人士奧運會。其時約有400位分別來自23個國家的運動員在八個比賽項目中參加競逐,其中六項目前仍然是傷殘人士奧運會中的賽項,包括射箭、游泳、劍擊、籃球、乒乓球和田徑。由1960年開始,傷殘人士奧運會便定為四年一度,與奧林匹克運動會同年舉行。
本來兩個奧運會是各自運作,並選擇在不同地方舉行。直至1988年,兩個奧運會首次安排在同一個城市上演。當年的東道主是韓國漢城,亦即是現在的首爾,首次先安排舉行傷殘人士奧運,然後舉行夏季奧運。及後奧委會檢討,發覺先舉行夏季奧運較易銜接,所以由1992年巴塞隆那開始,傷殘人士奧運會就安排在夏季奧運之後兩星期舉行。
及至2000年,國際奧委會同傷殘人士奧委會正式簽約,這種關係終於在政策上得以確認。從此,主辦奧運會的城市就一定要同時主辦傷殘人士奧運。
傷殘人士奧運會,英文叫Paralympic Games,「Para」係「Parallel」的簡寫,意思係平衡,表示傷殘人士與健全人士擁有平等的參與機會,兩個運動會能夠建立正式的關係,肯定有助於引起更多人關注傷殘人士的體育運動發展。
1500米賽鬥智鬥力
今屆里約殘奧會中,有一項田徑項目賽後為人熱烈談論。
男子田徑1500米T13級賽事,完成頭四名跑手的成績都是比里約奧運金牌得主為快(田徑項目的視障組賽事會分為T11,T12及T13級,當中T11是嚴重一組,而T13級是當中最輕一級)。
在里約奧運,田徑項目的金牌得主美國代表森度維茲(Matthew Centrowitz)成績是3:50,竟比殘奧第四名還要慢!談一談森度維茲,他是美國在108年以來,首個奪得奧運1500米賽事金牌的運動員,也同樣是奧運近80年來,最慢的男子1500米金牌得主。
有人說:「1500米賽事不單單是鬥體力,還要鬥智力!」所講的智力是指跑手自身的部署,例如在何時發力、初段中段佔據什麼位置等,這些是各個參賽的跑手必須留意的地方。而在里約奧運1500米決賽中就正正出現了遲遲沒有跑手帶出的現象,一眾跑手比賽時大部分時間聚在一起,直到最後500米才發力,以至整場賽事的步伐都拖慢了。森度維茲在決賽的成績也相比預賽時慢了11秒,假如在過去16屆奧運中以3:50成績完成賽事是不會拿到任何獎牌的。
關鍵就是永不放棄
從上述的比賽結果我們可以看到殘障的人也可以表現得與普通人一樣,甚至超越正常人,關鍵就是永不放棄的精神。
是次閉幕禮,香港代表隊由今屆奪「首金」、游泳選手鄧韋樂擔任持旗手。總結港隊在今屆賽事取得兩金兩銀兩銅,共六面獎牌,列獎牌榜第40位。不論在里約奧運會或是里約殘奧會,代表香港、代表我們的運動員全心全意,全程投入去參與賽事,也看出他們在這四年的時間付出很多的汗水、精神、時間進行練習。根據當局公布最新消息,按照其最新時間表,要推遲至2022年才竣工,這亦表示香港運動員還需等待六年,才有符合世界級標準的體育綜合場館設施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