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伊利沙伯醫院有病人完成「通波仔」手術後離世\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伊利沙伯醫院昨日公布一宗醫療風險警示事件,一名44歲男病人於上周五晚上因心臟衰竭送往伊院進行救治,並進行「通波仔」手術。惟手術後,病人依然處於危殆狀況,人工心肺儀器血流量偏低,輸送病人血液至儀器的喉管亦不正常地出現氣泡,醫生已即時為他接駁另一部人工心肺儀器。不過,病人因血壓持續偏低,在翌日下午離世。目前,院方已檢查同型號的人工心肺儀器,並無發現任何異常情況。
醫管局發言人表示,一名44歲男病人上周五晚上11時許因胸口痛前往伊院急症室求診,發現病人因心肌梗塞導致心臟衰竭。急症室醫護人員已即時為他輸注強心劑,並在翌日清晨四時許被轉送至心臟加護病房。當時,病人出現出現嚴重休克及心律不正,情況危殆,先後進行心臟除顫急救,及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俗稱「通波仔」手術)。手術期間,病人曾一度心跳停頓,醫護人員需要為病人接駁人工心肺儀器,輸送氧氣至病人的血液循環系統,以支持其心肺功能。
該病人完成「通波仔」手術後,被安排在深切治療部接受密切監察。唯一個多小時後,醫生發現病人使用的人工心肺儀器血流量偏低,而輸送病人血液至儀器的喉管不正常地出現氣泡,已即時夾緊喉管避免氣泡流回病人體內,及檢查該儀器的所有喉管,但無發現有破損情況。病人情況持續危殆,醫生為他接駁另一部人工心肺儀器。惟病人血壓持續偏低,再度心跳停頓,最終在同日下午離世。
院方非常關注事件
發言人表示,院方非常關注事件,已透過「早期事故通報系統」向醫院管理局總辦事處作出匯報,並會成立調查委員會,了解事故原因及提出建議。為審慎起見,院方已檢視同型號的人工心肺儀器,並無發現任何異常情況。有關個案已轉交死因裁判官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