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似曾相識的八十年代/虎哥

時間:2016-09-15 03:15:27來源:大公網

  圖:村上春樹的《碎片.令人懷念的1980年代》 網上圖片

  前段時間收拾辦公室,發現了一本以前同事留下的書,村上春樹的《碎片.令人懷念的1980年代》,帶回家隨意翻看了一下,最初感覺這本書是他拿來騙錢的吧,雜亂無章,看下來發覺很舒服,特別有趣。跟書名一樣,零零碎碎,拼在一起是日本看美國的那個80年代,我們讀來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80年代不知不覺間成了懷舊主題,大概是因為生於這個年代的人已經開始或者逐漸步入人生的成熟期。村上春樹這本短文集是他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六年初差不多四年時間裏,在日本的《運動畫刊》上連載的作品。他自己不喜歡連載,容易覺得厭煩,這四年是一個例外中的例外,原因主要是這些文章比較好寫。他其實是在代替讀者看《君子》、《紐約客》、《生活》、《人物》、《紐約》、《滾石》這些美國著名雜誌,然後把覺得有趣的摘錄下來,加上自己一些評論。這些雜誌涉及內容很廣,政治、經濟、社會還有娛樂八卦,加在一起像是80年代美國社會縮影。他用很輕鬆的筆調去轉述,而非翻譯,選取的都是一些看起來雜七雜八的零碎事。他自己說,這不過是個名副其實的大雜燴,並沒有拓展視野,讓心靈成長這一類的內涵。

  靠美國幫助恢復經濟

  查一下歷史,發現80年代對日本來說真是一個跌宕起伏時期。日本和美國關係正在發生變化。戰後日本在美國幫助下只用了20多年就恢復了經濟,80年代正是日本發展黃金期,也是提升國家自信時期,日本資本開始湧入美國,到80年代中期,日本公司在美國掀起瘋狂收購狂潮。日本人荷包豐厚,大有買起全世界感覺。不過80年代後期,隨之而來的是經濟泡沫爆發,到90年代初泡沫破碎,日本經濟出現大倒退。兩個國家關係愛恨糾纏,日本看美國從仰視到平視,快要低頭看的時候,又幾乎要回到原點。80年代日本是充滿希望、自信和進取心,不管內心感受如何,那個時代他們在看美國時還是以學習眼光,覺得美國文化是值得嚮往,儘管這種學習是心裏暗下毒誓,終有一天強過你。村上春樹的這80幾篇小文章細讀下來就是這個感覺。

  他在自己寫的前言對《君子》和《紐約客》讚賞有加,這兩份優質雜誌「充實內容令人深感佩服。四年間一期期讀下來,內容完全讓人感覺不到一點鬆散。企劃方面多而且執行嚴謹,撰文者優秀」,「整體還非常流暢」。他覺得長期閱讀這些,日本雜誌基本看不下去。他眼裏,那個時代的美國已經是一個比較成熟的現代先進社會的感覺。人們已經進入娛樂化生活,生活不再僅僅是埋頭苦幹去謀生。那時候人們興起一些東西現在看起來跟我們今日有些暗合,他有三篇短文是寫跑步,《美國馬拉松情勢》裏介紹了美國波士頓、紐約着名的馬拉松賽事,他羨慕有那麼多賽事可以參加,普通人也可以參加。《跑步的議員》裏他借《跑者世界》介紹熱衷跑步的美國政治人物的成績數據,感嘆看過這份名單就比較能清楚美國那些超級精英分子應有模樣。相比之下,日本愛跑步議員的投入程度和執着實在是太溫和了,他覺得那是因為日本政治環境比較不注重個人表現,而傾向於一團和氣、人情私交和走街串巷等方面。他說到好多美國明星史泰龍、卡朋特還有各種名人八卦,提到好多美國電影,《星球大戰》、《洛奇》、《欲望號街車》、《蘇菲的選擇》、《狂犬驚魂》。

  流行英文T恤 字詞印錯

  有一篇《給E.T.的信》,他引述了《人物》雜誌刊載的小朋友給E.T.的來信,特別提到一位自閉症患者因為看了這部電影,終於與外界有了互動,他的媽媽感覺兒子正在為返回故鄉的星球而努力,就像E.T.一樣。他寫了《紐約客裏的小說》和政治漫畫、寫了史蒂芬.金吐槽庫布里克不懂恐怖,也寫了日本當年流行印有英文的T恤,很多詞都印錯,這讓我想起我們也有類似事情,或者是根本不懂那些英文是什麼意思,但日本人嚴謹體現在村上春樹觀點裏,他說英美遊客「原本認為日本人是教育程度高的先進國民」,看到這種T恤「想必會覺得非常錯亂」,「都是很可悲的」,如此延伸的思考深度還透着點自信的感覺。這些小文章在插科打諢間還有一些是對時代未來思考,雖然現在看來有些已經過時,但有些還是值得玩味,比如《電視與吃食》裏他對電子設備發展似乎有所憂慮,「電視這種設備具備的奇妙功能,或許知道我們好好重新思考一下」。《JUNK時代》裏他對資訊高度發達對社會評價機制的影響也有憂思「資訊過度密集的現代社會裏,一切名聲本質上都是過度評價。」

  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像是村上春樹跟我們在聊天,抱着雜說,這上面說了什麼什麼,我覺得啊……雖然瑣碎,但給足讀者空間自己去勾勒。按作者自己說的,「請以搬家整理東西時,從櫃子裏翻出古老的畢業紀念冊,於是打開一頁頁看下去的心情來閱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