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麥先生尋找素未謀面的親姐姐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大公報訊】記者孫凌奕報道:上世紀50年代,居於劏房的麥家生活清貧,父母追子心切,卻連續誕下六名女兒,無奈將剛出生十日的小女兒送往育嬰院。八弟十多年前得知,竟有一位素未謀面的親生姐姐,「媽媽是傳統的家庭主婦,平時十分寡言,臨終前10年開始,間中提及幾次『想見下女』,我知道她在意。」母親早已離世,現已退休的八弟仍未放棄尋親,四出查問,卻次次失望而歸。去年,他得知紅十字會提供尋人服務,盼完成母親遺願。
分離遺憾深藏兩代人心中
麥家在50年代,居住於中環必列啫士街劏房,倚靠父親在西廚服侍領事的工作為生,生活貧苦。1952年,小女兒麥媛文在東華醫院出世,父母盼望再生育一名兒子,眼見女兒太多,怕無力養活,便在她出世10日後,送去西環凌月仙育嬰院,冀她擁有更好生活。麥家五名女兒當時年紀尚小,只有大姐對小妹的事有「少少印象」,但因父母數十年未有提及,也漸漸忘卻。
兩年後,八弟麥生出世,父母追子願望達成,但送走小女兒的遺憾,原來深藏麥媽媽心中。麥生憶述,大約1998年,一天在家中吃飯時,媽媽突然告訴他,有一位素未謀面的親生姐姐,「阿媽後來間中提過兩三次『搵到就好啦』」。骨肉分離的遺憾,不只麥媽媽,麥生說,大姐曾告訴他,祖母在他兩歲時病危,彌留前希望見見六孫女,家人遂託修女尋找,並帶來一位四歲女孩,但覺得樣貌不像,估計不是真的,其後便再無下文。
麥媛文四歲改名「陳玉貞」
2008年,母親過身,麥生為圓亡母心願,踏上尋親的漫漫長路,一找便是四、五年。2014年初,尋親路出現一絲曙光,他透過一位詹修女,找到了姐姐在西環聖安多尼堂的領洗紙,上面指出其姐已改名陳玉貞。原來其姐四歲時,在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由報稱住址九龍東頭邨的陳富和劉鳳英夫婦領養。
由於姐姐信仰天主教,他在教會報章刊登十多次尋人啟事,可惜都石沉大海。他憑着領洗紙的資料追查,去年在生死登記處找到姐姐麥媛文的出世紙,出世紙上雖無姐姐的名字,但有親生父母的名字,而出生日期是1952年7月1日。希望渺茫,麥生仍不放棄,從東頭邨附近的小學和天主教堂打聽姐姐下落,卻仍是每次失望而歸。
去年八月,麥生得知紅十字會提供尋人服務。麥生說,自己是理性的人,但「理性不代表沒感情」,「想完成阿媽的心願,想找到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姐姐,想看看她現在生活得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