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三間「優的」車行皆提供客戶服務及投訴渠道 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政府擬引入專營權模式,推出600輛「優質的士」,但專營權牌照規定車主與司機必須是僱傭關係,引起的士業界不滿。本港現有三家自行投資經營優質的士之公司,提供的服務與政府列出的「優質」條件相若,但均面臨蝕本經營的「內憂」,以及Uber競爭的「外患」,故三間公司均表明無意競投政府的專營權,卻步原因不約而同是公司制管理成本高、執行難、欠彈性。
大公報記者 陳卓康
政府構思,將推出兩至三個優質的士專營權,每間公司營運150至200輛的士,收費高於現行的士水平,容許採用不同車型、提供召車應用程式等,與現時自資經營「星群的士」(Syncab)提供的條件幾乎相同。
車行料連監核月食五萬
不過,經營「星群的士」的忠誠車行,其助理董事鄭敏怡(Sonia)卻表明,無意加入競投,慨嘆「星群」自去年二月開業至今,已虧蝕1000萬元,主因是市民不知道「星群」收費其實與普通的士一樣,政府沒配套和協助宣傳。她計算過,若以政府建議的專營權模式營運,連同聘請司機或監核成本,估計每月食五萬元。
從父親鄭克和手上接過生意,她直言「做生意無人想『黑口黑面』」,認為星群絕對有能力做到「優質」,沒司機希望被視為「劣質」。為一洗司機形象,「星群」司機加入前須接受三小時訓練,學習與乘客溝通、解釋誤會的技巧。她指「星群」本身已是優質的士,她認為政府要求的車主與司機僱傭關係,並不可行,司機作為自僱人士更有彈性,對司機及車行是雙贏。
「派的」(PrimeCab)投資者、的士小巴商總會會長陳洲認為,「着恤衫、服務好啲、派嚇卡片,一個人都可以做優質的士」,不覺得只有財團才做到優質服務。「派的」的士租金較普通的士便宜15%,希望吸引司機加入,他認為「司機如果(是受僱身份)有底薪,做到差不多就不想做,自己做就四點起身(開工),打工就七、八點先起身;要管好司機,你就要給些甜頭」。
多勞多得 工作動力較大
「鑽的」行政總裁梁淑儀歡迎政府推出優質的士計劃,有助鼓勵更多公司為輪椅客提供的士服務。她稱「鑽的」以社會責任為先,輪椅客為主要服務對象,不擔心市場競爭搶生意。她坦言,對政府建議的僱傭制度有保留,認為「綁手綁腳」,因為的士有別於行走固定路線的巴士與小巴,管理成本不能相提並論,「鑽的」司機並無底薪,多勞多得,自由度較大,「想放假就放」,工作動力與打工不同。
現靠預約費補貼難持久
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莊太量亦擔心,專營權的士司機若採用僱傭制度,可泊在機場不載客照支薪,僱主承受損失,政府宜多作考慮。他認為,現時雖有車行自發提供優質的士服務,但車輛數量始終有限,以預約費補貼額外成本的模式料難持久。他指出,除非大型車行集合單頭車主的力量,改善全行服務,否則在現有的士牌照自由買賣制度下,少數害群之馬足以摧毀行業形象,無助改善現況,政府要加強監管,除了「另起爐灶」推出優質的士專營權,別無他法。
的士業議會倡容許多元化
業界自發組成的「香港的士業議會」,現時集中管理各車行約300輛的士,議會理事符傳富亦稱,若限制採用僱傭制,經營不夠彈性。他建議政府容許多元化的士,吸納不同消費力和需要的市民,例如傷健的士,亦可參考Uber容許的士收取繁忙時間附加費,提高的士競爭力。
運輸及房屋局發言人稱,優質的士並非要取代現有的普通的士,而是回應市場上不同乘客群組的需要,政府歡迎業界推動改善的士服務,一直致力協助業界提升服務質素,會繼續與業界保持緊密合作。當優質的士政策框架和執行安排細節敲定後,執行仍須通過修改法例,因此政府和業界會有充裕時間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