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奧地利先進廚餘預處理設施
【大公報訊】記者梁康然報道:環境保護署將在大埔污水處理廠推行「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昨日署方派員前往大埔區區議會解釋計劃內容,指署方已考察歐洲同類「廚餘預處理設施」,又參考台灣過去實踐個案,為本港設計改良版本。
環保署高級環保主任容婷芬、試驗計劃的工程顧問公司代表曾敏良等人,昨日出席大埔區區議會會議,解釋「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內容。環保署將在大埔污水處理廠旁空地,增建「廚餘預處理設施」,把收集到的廚餘切碎搗成糊狀,再輸入污水廠污泥池中,進行厭氧消化,利用細菌把廚餘轉化為可燃生物氣體(沼氣),再以生物氣體發電。
環保署高級環保主任容婷芬稱,署方曾前往奧地利及德國考察歐洲先進廚餘預處理設施,署方將會參考當地設施,去建造切合本港需要廚餘預處理設施。她又指,是次試驗計劃主要目標是收集各式數據,包括收集及運輸廚餘方式、處理及分類廚雜質、生物氣體生產水平等等,以了解本港是否適合以厭氧消化方式處理廚餘。
參考台灣經驗加以改良
工程顧問公司代表曾敏良稱,有關工程在設計時已研究台灣的實踐個案。2012年,台灣環保署公布在台北市及新北市試行的廚餘厭氧消化試驗結果,當時發現台灣收集到的廚餘油脂較多,而且廚餘分類工作並不好,導致污泥池難以消化廚餘,令沼氣發電成效不佳,甚至有廚餘堵塞喉管。
本港環保署發現,台灣個案問題在於以單一喉管同時輸送廚餘及污水。本港廚餘預處理設施將會作出改良,以較粗獨立喉管把糊狀廚餘輸送至污泥池,相信不會出現堵塞問題。
就議員昨日普遍關心處理廚餘時會否出現異味,環保署回應指,大埔廚餘預處理設施除臭設備,會參考九龍灣廢物回收中心模式,歡迎區議員前往九龍灣考察相關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