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於六月中發放。合乎領取資格長者可追補過去十三個月差額及該月份高額長津,最多可領取四萬多元。對於眾多合乎領取資格的長者來說,真是有種喜出望外之感。為捉襟見肘的生活帶來一時「鬆綁」。今年六月想必是全港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最開心大日子。
領取「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每月有三千四百八十五元,但有規限,即每月入息限額,單身人士為七千八百二十元上限,資產為十四萬六千元;夫婦兩人入息為一萬二千七百七十元,資產上限為二十二萬一千元。據政府有關資料顯示,全港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合乎領取「長者高額生活津貼」約有四十多萬,佔長者比例約百分之三十多。有不少因為月入超額上限,以及資產超出上限「少少」而喪失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頓感有點不值和嘆息。尤其是收入和資產與上限只差不遠的「邊緣人」。若然能夠將入息和資產上限適度調整,相信會令更多的長者受惠,晚年生活會好過一些,安心一些。
三千四百八十五元的「津貼」,說多不多,說少不少。目前不少社會人士和團體爭取所謂「全民退保」計劃,其目標也是在乎三千五百元左右,與此「津貼」差不多。所不同的是,「津貼」有所規限,月入不超過多少,資產不超過多少,才能合乎資格領取。而社會人士提出的「全民退保」計劃,則不需什麼收入上限及資產上限,即俗稱的「免審查」人人有份,皆大歡喜。這無疑是個公平公道的社會福利方案。
在香港來說,不是全然福利制度社會。當有社會團體提出推行「全民退保」計劃時,就面對不少反對聲音,包括專家學者和商界。究竟錢從何來,以及老人化問題越趨嚴重,都是政府必須考慮的議題。推行「西方式」的「全民退保」計劃有個別弊端。
個人之見,對於推行「全民退保」計劃,能實施當然好。退一步來說,由於各方面的因素所致,在短期內不能推行也無妨。問題是將今年六月中發放的「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有關規限,需要作出調整及提高。例如入息方面,單身月入上限七千八百元,在目前生活指數和物價,尤其住屋房租方面不斷飛漲的環境下,似乎有點吃力。當然有些月入只有四五千元(做雜工散工之類)及完全沒有入息的長者,單靠三千多元過活,如何生活則可想而知。總而言之,完善「高額長者生活津貼」,讓更多的有需要的長者領取每月三千四百多元,是對長者晚年生活的一種保障;從另一角度來說,在「全民退保」還未落實之時,完善和調整現時的「高額長者生活津貼」,不失是另一種「全民退保」的措施和方案。甚至比「全民退保」更具效益和實際。
香港華人革新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