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無疑將對內地醫藥產業造成深遠影響。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將從資本市場的角度引導內地醫藥產業更加注重創新發展,加上國家已經出台一系列鼓勵創新的政策,內地醫藥產業將迎來一輪大洗牌。
受益於巨大市場需求,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內地醫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分別達到近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和352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2.2%和16.6%,且增速均較前一年提高。
不過,內地醫藥產業創新能力仍然偏弱。北海康成(北京)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官薛群指出,中國內地獲批上市的多款生物藥中,真正的創新藥不到5%。對於中國生物醫藥企業來說,新藥創制仍然任重道遠。
中國工程院院士、「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桑國衛也曾表示,目前中國製藥企業雖然多達4700家,但銷售額和利潤均偏低,研發投入也嚴重不足。內地藥企前十強的銷售額和利潤只有國際前十強的1/45和1/82,研發投入佔銷售額的比例只有1%左右,遠遠低於國際前十強17.8%的比例。內地仿製藥佔比高達96%,上市新藥多為「me-too藥物」,新藥市場被國際大公司壟斷。
國策撐創新藥研發
為此,近幾年國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進和支持創新藥研發及上市進程。同時,加快淘汰缺乏創新能力的落後產能,大量未通過新版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認證的企業被責令停產。2016年1月,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曾公布,當時全國7179家藥品生產企業中,共有四分之一的藥品生產企業未通過GMP認證,這些企業從此一律停止生產。
從國家政策來看,正在加速淘汰落後、鼓勵創新。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新版GMP認證、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等舉措,都意在提升國家的仿製藥質量和製藥行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業內人士認為,今後內地做仿製藥的企業如果不能通過一致性評價,成長空間將很小,最終也要面臨停產倒閉。預計未來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將會像汽車業一樣,除了少數幾家創新能力很強的大企業外,就只剩下幾百家創新創業公司,一起形成一個新的生態圈。但這些創新創業公司也會不斷被淘汰和疊代。
包括港交所在內的資本市場改革,將使具創新能力的生物醫藥企業越來越受追捧,從而引導和推動行業創新發展。「醫藥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生物醫藥的創新,生物醫藥的創新離不開資本的助推與支持。」江蘇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朱勤虎強調,生物醫藥是一條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的產業,在產業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要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快速高質量的發展,必須依靠創新,而創新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也就意味要有大量資本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