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不怕不盈利 最怕不了解

時間:2018-06-18 03:15:26來源:大公網

  圖:張偉釗提醒投資者,慎選業務單一的生物科技公司

  雖然生物科技行業發展前景不可限量,但也絕非遍地黃金、俯拾即是,其中不乏陷阱深淵,隱藏的風險不容忽視。

  在此次上市制度改革前,在港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不多,多數投資者對這行業並不熟悉。陳智勝坦言,藥明生物上市前後他花費不少精力與投資者溝通,讓投資者了解生物製藥行業和公司的發展情況。有投資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未來一些沒有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在港上市後,股價表現到底如何,目前很難判斷。主要原因就是很多投資者對這些企業的產品和模式缺乏了解,而只有投資者深入了解並認同企業的產品和模式後,才會看好和買入其股票。

  醫藥研發風險很高,股價會隨着產品研發的成功或失敗坐上「過山車」,在美國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亦如是。去年以來,一些在港上市的內地「獨角獸」或新經濟公司股價均大幅下跌,令不少投資者損失慘重。前述投資機構人士認為,這正是普通投資者對新經濟缺乏了解,沒有注意這些股票估值過高後面隱藏的風險。

  需防範業務單一公司

  蘇港台經貿動力協會有限公司企業融資部總監張偉釗認為,對於有意投資生物科技公司的投資者來說,首先必須要對生物科技行業和準備投資的公司進行深入了解。他提醒投資者尤其需要防範業務單一的公司,因為單一業務一般風險非常高,如果研發失敗或經營不下去都未必有人願意接手。

  反過來說,業務多元的公司一般風險相對較小,如有意來港上市的越洋醫藥,其業務除了在研的專利產品外,還擁有日本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技術授權,而且這一授權可以無限延期。也就是說,即使越洋醫藥自身的專利產品最終研發失敗,也可利用這一授權進行生產,以支撐其開展新的研發。

  張偉釗還以藥明生物為例分析,藥明生物作為平台公司,主要是協助不同生物科技公司進行研發,同時在研的項目數量眾多,風險也自然隨之分散。

  更重要的是,香港市場有做空機制,可以有效防止上市公司造假或炒作。如果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後長期無法開發出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而只是依靠炒作概念拉抬股價,那很可能會被人做空。

  業內人士指出,實際上港股市場要比A股市場更成熟,因A股投資者以散戶居多,投機炒作風氣盛行,一些網絡流傳的虛假消息都能導致股價大幅波動。而香港機構投資者比較多,並且以國際機構為主,他們在投資上非常謹慎,也注重研究。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