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科技強國目標 引領港創科業發展\陸劍寶

時間:2018-06-09 03:15:34來源:大公網

  近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特別強調到必須擁有強大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才能實現強國目標。他提到推動科技體制改革,重視科技人才培育,推進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以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地構築國際創新體系。

  香港作為基礎研究實力較強的地區,各界亦在近年達成科技創新興港的共識。最近,習近平主席就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指示,體現了國家對香港發展科創事業的重視和支持。國家科研專案經費過境香港使用、科研儀器設備入境關稅優惠等政策的陸續推進可以看到,未來香港和內地的科技合作將越來越便利,也越來越緊密。

  國家重視香港科技事業

  首先,在科研團隊和科研人才培育上的支持。從1995年開始,香港科學家就進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的行列,目前院士人數已經達到35人。在港「兩院」院士的增加能為香港帶來更多國家級科技專案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落戶,帶動香港八大高校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提升香港整體的科研水準。

  其次,為香港發展科創產業提供更大的平台。國家已經在去年初就促成了深港共同開發河套區創新及科技園的協議,為香港發展科創技術研究和產業轉化提供了最大的物理空間。

  最後,為香港和內地的科技合作排除制度障礙。黨的十九大報告和最近國務院頒布的《進一步深化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重點強調了粵港科技合作的安排,並提出詳細的支持政策。在聯合創新方面,包括實施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發展計劃和粵港澳聯合創新資助計劃,推動成立促進粵港澳產學研創新的社會組織,建設粵港澳共用的人才和資訊資料庫。在科研基金方面,推動地方創新券和科研經費跨粵港澳三地使用。在支持香港本地研發的轉化方面,積極推動香港納米科技及先進材料、資訊及通訊技術、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應用技術等研發中心等落戶廣東自貿試驗區。

  國家非常重視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的「雙輪驅動」,強調要在制度安排、政策保障和科技創新環境營造上下工夫,而特區政府也積極回應國家的戰略指引,在新一份政府施政報告中對香港科技投入比以往均大幅度提升。但相對於近鄰深圳的科技產業發展日新月異,香港的科技產業發展仍沒有找到很好的開局點。香港發展科創產業儘管具備一定的科研基礎優勢,但短板也是很明顯的。

  須廣納全球創科人才

  一是香港長期以綜合性服務業經濟為主,先進製造業和科技產業的培育相對投入較少,重視不足。二是香港高校儘管科技基礎扎實,但在基礎科研成果轉化方面沒有形成「一條龍」的完整體系。三是香港本地缺乏科研轉化的平台和產業支撐,導致很多前沿科技理論成果「束之高閣」或「難以落地」。四是由於制度上的限制,香港和珠三角科技合作仍遇到不少困難。五是香港在青年人才培養上,專業和就業市場均以服務業為導向,工程類專業招生不足和就業較難。

  香港既然決心發展科創產業,那必須集結人力、物力、財力共同支撐起這個新興產業,不容再錯失。

  首先,重點推進落馬洲河套區創新及科技園的建設和集聚吸引全球科研平台進駐,在深港創新及科技園之間的通關和人才流動提供更加便利化的安排。重點制定「香港2025科技人才計劃」,向新加坡學習,在通過資質認定和成果認定的國際性人才方面,提供在簽證、落戶、購房、教育和醫療等方面與本地市民的同等待遇。

  其次,要與廣東聯合打包,爭取國家支持。爭取升級「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省級規劃為「廣深港全國科技創新走廊」的國家級規劃,為廣州、東莞、深圳和香港的科技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提供便捷的政策安排。爭取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在廣州、東莞、深圳和香港聯合布點。爭取為香港高校和科技機構在珠三角地區設立實體性校區提供審批和資金的支持。

  再次,充分發揮和啟動香港創新及科技局的「紅娘」作用,加強在香港與內地的高校及科研機構教學和研究合作,科技成果諮詢和轉化,科技會議交流等方面的「搭橋牽線」角色。

  最後,發揮香港八大高校基礎科研優勢,重新審視高校科研人才評價體系。儘管香港高校人才評價制度和內地有一定的區別,但總體上的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的現象亦都存在。應逐漸改變片面將學術論文甚至國際級論文作為人才評價的唯一標準,甚至可以逐漸在某些院校和學科把科技成果轉化作為重點的考核指標。這方面,香港科技大學可以在粵港澳大灣區AI產業版圖的打造過程中總結出一套「香港創造」模式。

  註:本人感謝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研究」(16ZDA012)資助。

  經濟學博士後,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