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美貿易爭端,背後實際是反映美國恐慌中國創新技術急速追趕,威脅其全球霸主地位
經過兩個月的交涉與博弈之後,中興通訊事件獲得解決,但美國打壓中國創新科技發展之心似乎未死,有美國國會議員關注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推特與中國企業數據共享,可能涉及國家安全問題,矛頭指向華為、小米與騰訊,其中騰訊股價昨日單日急挫近百分之三,憂心美國發動新一輪科技戰。
美打壓中國科技發展未止
中興通訊與美國當局達成和解協議,支付十四億美元罰款換取美國解除芯片等手機零部件禁售令,發出了有利於中美經貿合作的正面訊息。
事實上,美國向中興發出禁售令,同時打擊向中興供應手機零部件的美國企業,反映信息技術產業呈現高度全球化,產業鏈分布全球各地,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共贏的格局,美國貿然使用制裁大棒,最終也會傷及自身利益。
矛頭將指向華為小米騰訊
中興禁售事件告一段落,將可以在短期復產,但已付出沉重代價,支付罰款為去年盈利的兩倍,中興固然要認真汲取教訓,在海外經營業務,必須遵守當地法津,合法合規經營,同時也認清中國在一些核心技術存在短板的事實,美國停售手機芯片,中興即時陷入「休克」狀態,需要着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更重要的是,中興事件平息不代表美國停止打壓中國創新科技發展,仍會千方百計針對推動製造業升級轉型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
就在中興事件達成和解協議之日,有美國國會議員發難,要求谷歌母公司Alphabet與推特披露與華為、小米和騰訊等中國企業在數據共享合作關係,憂心涉及所謂國家安全問題,騰訊昨日應聲下跌百分之三點三至四百一十五元。早前臉書亦表示與至少四間中國企業建立數據共享的合作關係。
商業行為政治化不利美國
其實,全球科技企業之間數據共享,屬於正常商業合作,但有美國國會議員卻無理地將商業行為政治化,顯然要針對中國科技企業在全球擴張與發展。若然中國科技企業繼續受到不公平對待,將被迫減少在美國投資,甚至索性退出市場,吃虧最終是美國。
事實上,中美貿易之間爭端,背後實際是反映美國恐慌中國創新技術急速追趕,威脅其在全球霸主地位,不排除美國繼續對華貿易赤字問題大做文章,隨時發動新一輪科技戰,打壓中國科技企業。
中國最新公布外貿數據,以美元計價的出口與進口分別增加百分之十二點六與百分之二十六,在進口高於出口之下,整體貿易順差按月收窄一成三至二百四十九億美元。不過,中國對美國順差卻增加至二百四十五億美元,高於四月的二百二十一億美元,主要緣於中美經濟結構與國際分工不同,並非中國刻意追求貿易順差。
美國放寬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限制至關重要,不但可加強中美經貿合作與促進全球科技進步,還是縮減目前美國對華三千七百億美元貿易逆差的最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