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傳媒學子們在台兒莊大戰紀念館內的戰地記者范長江展板前合影留念。\大公報記者胡卧龍攝
1938年,台兒莊大戰的接連炮火讓這座曾因大運河而繁華的商埠盡數變為廢墟灰燼。「放眼望去,全部都燒焦了,有些戰士被燒毀的身體四落在瓦礫廢墟中,連運河水都帶着硝煙味。」親歷古城重建的台兒莊市場營銷部副總管時培京說道,語氣仍帶着沉重。
重建的艱辛,始於對歷史的敬畏。重建團隊遵循「留古、復古、揚古、用古」理念,用心將台兒莊恢復到昔日模樣,堅持「原址保護,不隨意移動遺跡」,哪怕是一塊彈痕纍纍的牆磚,都要在原位置妥善保留,並保存了古城95%的道路街巷和水系肌理。
以史為本 重現「水陸通衢」格局
「我們花了至少三年做前期調研,遍訪80歲以上的老人,一點點用回憶、文獻和文物裏拼湊當年的模樣。」時培京表示,所有數據必須有來源,要尊重歷史,復建的也會明確標註,絕不混淆歷史。2013年,古城全面建成,融合了北方大院、徽派建築、水鄉風情的建築群,重現了明清時期「水陸通衢」格局,再現了「天下第一莊」的氣派。
如今的台兒莊,早已不復當年的瘡痍,而是承古傳今,推陳出新,更勝昔日的榮光。古城最高年接待遊客突破800萬人次,夜晚的運河兩岸燈火輝煌,搖櫓船載着遊人穿梭水巷,非遺皮影戲與漢服旅拍相映成趣,再現「一河漁火,歌聲十里」的繁華景象。
在揚古的同時,更要銘記歷史。每年4月8日勝利紀念日,無名烈士墓前都會擺滿鮮花,《血戰台兒莊》的老電影在廣場循環放映。彈孔牆上彈痕斑駁,但牆下是和平鴿的身影。遊客在欣賞如詩如畫的古城風景時,眼前或許會閃過昔日戰火中戰士奮力抗敵的英勇身影。
古為今用,弘揚繁榮。隨着徐州至香港直飛航班即將開通,台兒莊的文化脈搏也即將蔓延到香港地界,吸引香港同胞跨山越海前來泛舟古運河上,領略古城風光。\大公報實習記者曹逸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