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王芳凝報道:人民幣國際化再進一步。外電昨日引述新華社報道稱,東部和南部非洲14個國家的央行和政府官員正考慮將人民幣作為該地區的儲備貨幣。
新華社援引東部和南部非洲宏觀經濟和金融管理研究所(MEFMI)的一份聲明稱,該地區14個國家的17位央行和政府官員將在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的論壇上開會,討論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可行性。
MEFMI發言人Gladys Siwela-Jadagu表示:「該地區大部分國家都有來自中國的貸款或贈款,用人民幣償還是具有經濟意義的。」她補充稱:「中國的人民幣在與非洲的貿易中已成為所謂的『共同貨幣』。」她還表示:中國是13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非洲國家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從新的國際貿易格局中獲益。
據了解,MEFMI是一個區域研究所,共14個成員,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納、布隆迪、肯尼亞、萊索托、馬拉維、莫桑比克、納米比亞、盧旺達、斯威士蘭、坦桑尼亞、烏干達、贊比亞和津巴布韋。此次論壇於周二和周三舉行,參加的包括這些國家的副常任秘書長和央行副行長,以及非洲開發銀行的官員。
逾60國納人幣做外儲
有分析認為,人民幣之所以被越來越多國家納入外匯儲備貨幣,主要和其匯率相對穩健有關。在經過2015至2017年的金融去槓桿之後,中國維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中國既不會大規模降息,也不會大規模加息,而在不降不加之下,相對於美國的持續加息,人民幣兌美元走出中期的、但風險又絕對可控的貶值走勢,必將成為大概率。
隨着中國經濟全球影響力不斷提升,人民幣國際化不斷加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16年10月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自此人民幣加入到包括歐元、美元、日圓和英鎊的全球主要儲備貨幣之列。
今年1月,德國決定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德央行執委東布雷特在港表示,「外匯儲備中絕大部分仍投資在美元,同時也在向人民幣等為數有限的國際貨幣多元化」。除了德國以外,目前已經有新加坡、俄羅斯、澳洲等60多個國家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全球有超過25萬家的企業和340家銀行開展了跨境人民幣業務,195個國家支持與中國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
摩根大通CEO傑米.戴蒙表示,只要滿足一個條件,即:中國還需要做很多金融改革措施,比如允許貨幣自由買賣,實現人民幣的真正可自由兌換。人民幣最快20年就能和美元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