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七日談(澳門篇)/澳門在中學西傳中的範式創新\吳志良

時間:2025-05-05 05:02:00來源:大公报

  圖:澳門的廣彩作品。

  中華文明自古通過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然而,當前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的認知仍存在顯著失衡:一是學術研究偏頗:西方學界長期主導「西學東漸」研究,而「東學西傳」的歷史脈絡未得到系統性梳理;二是文化資源沉睡:全球數百家博物館、圖書館及私人收藏中,大量涉及中國的文物、典籍、藝術品未被充分研究與展示;三是敘事話語缺失: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未被納入主流歷史敘事,導致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碎片化。為此,需要系統性重構「東學西傳」歷史進程,挖掘中華文化在全球的深層印記,提升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澳門是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後中華文明與西方對話持久的場所,也是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通道,許多中國經典經傳教士翻譯成西方文字後從澳門首次傳到歐洲,當時先進的科技藝術知識也從澳門進入中華大地。同時,澳門也是中外知識生產、交匯和傳播的基地,引進了第一部西式活字印刷機,出版了中國新聞史上的第一份報紙《蜜蜂華報》以及歷史上第一部《葡中字典》和《英華詞典》。更為重要的是,在澳門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交流互相經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話語體系。

  澳門的真正價值,不僅在於證明不同文明可以共存,更在於演示如何將差異轉化為新文明的胚胎。從澳門再出發,回顧歷史,探索中西方文明交匯融合的路徑和範式,重構「東學西傳」歷史脈絡及其與當代實踐之聯繫,弘揚澳門跨文化實驗場的傳統功能,開啟中華文化全球影響力的新時代,讓世界重新發現中國不僅是文明的學習者,更是文明的貢獻者,具有重大的意義。

  概而論之,澳門在中學西傳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精神傳統的體系化輸出

  羅明堅一五八三年在澳門完成的《四書》拉丁文譯稿,創造了文明對話的元語言系統。通過將「天」譯為「Deus」(上帝),他成功在儒學與基督教神學間建立可比性框架。這種詮釋策略直接影響了萊布尼茨的單子論,其一七一四年手稿中關於「前定和諧」的論述,明顯借鑒了朱熹「理一分殊」的哲學概念。

  佛教思想的西傳更具戲劇性。衛匡國一六五四年《中國佛教史》引發的「自然神學論戰」,實質是佛教文獻的哲學重構。正方將禪宗「頓悟」類比阿奎那的「神聖光照」,反方則指責其混淆了啟示真理與理性認知──這場持續三年的論戰,客觀上推動了歐洲啟蒙運動對宗教多元主義的思考。

  物質文明的拓撲傳播

  廣彩瓷器的風格突變,揭示了物質文化傳播的複雜軌跡。外銷瓷顯示,紋樣設計存在「澳門變異」,如將葡式卷草紋與中國山水構圖結合。這種變異源於澳門藝術家的中介作用,他們創造的「混血美學」使中國器物成為洛可可運動的重要靈感源。

  園林美學的傳播更體現深層的知識轉譯。錢伯斯一七五七年《東方造園論》中「師法自然」的原則,實為對中國園林的空間解構。通過比對檔案數據,可發現其著名的「意境漸進」理論,實為三進院落空間序列的幾何抽象。

  制度文明的深層對話

  魁奈一七六七年《中華帝國專制制度》對科舉制的理想化描述,源自從澳門收集的行政文獻。魁奈似乎將八股文的「破題─承題─起講」結構,曲解為類似法國科學院論文的理性論證框架。這種創造性誤讀,反而推動了歐洲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 一八○六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文官考試條例》中「分級考核」制度,直接參照了大清的職官體系。

  法律領域的制度雜交尤為深刻。一七四九年《澳夷善後事宜條議》確立的「各依本俗」原則,經荷蘭法學家格勞秀斯引用,成為近代國際法中屬人管轄權的早期範例。新加坡一八一九年設立的「華民護衛司」,其糾紛調解機制幾乎完全複製了澳門理事官制度的三方會審模式,這種制度移植在東南亞殖民體系中產生了鏈式反應。

  從羅明堅的經典詮釋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創建,澳門始終在探索文明對話的「最大公約數」。或許,從未有純粹的東方或西方,只有永恆的相遇與重生。風浪將至時,唯有相借桅燈,方能共抵彼岸。古今比對,從澳門經驗看到的不僅是技術傳承,更是四百年前知識轉譯邏輯的現代重生。這種將文化差異轉化為創新動力的智慧,正是澳門給全球化時代的最珍貴遺產──在文明衝突論甚囂塵上的今天,澳門的經驗證明,真正的對話從不追求本真性,而在創造超越性的新知識形態。

  我們期待,聯合中外學術力量,從澳門這個個案總結形成「東學西傳」研究的範式,產出標誌性成果,重構中華文化在全球史中的坐標,彰顯中國文化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並以此助力「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工程,將文化軟實力轉化為全球治理話語權,為文化強國、民族復興和人類文明共同價值的構建貢獻澳門的力量。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