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昨日播出一輯《鏗鏘集》,題為「三中商」,以所謂「調查」的名義,將矛頭對準香港的三間「中資」出版商。整個節目與其說是在「報道」,不如說是在編織罪名,將一個早已存在數十年的客觀事實,套之以意識形態式陰謀論,其解說詞更是處處散播着對港人政治恐嚇意味。港台如此行徑,儘管可以打着「編輯自主」的名義,但無法不令人質疑,到底又想挑起什麼樣的矛盾、又想在香港社會中製造什麼樣的政治爭拗?而傳媒「黑金」操控香港反對派政黨、「港獨」肆虐,這些「黑幕」港台又何曾做過任何調查?如此大的反差,是否已說明了港台的立場和角色?
港台最擅之處,並非所謂的「專業」,而在於其政治報道中的「包裝」手段之高明。明明是先入為主、政治立場先行的偏見式「報道」,卻能以看似「中立」、「客觀」的方式去包裝傳播。去年回歸二十周年,連續三輯的「回歸廿周年」系列,以「說好的一國兩制」為題,極其露骨地貶低回歸歷史,通過採訪極端立場者去散布質疑「一國兩制」的立場。兩個月前,放大反《國歌法》立場,更是極其偏頗地編織負面專輯。類似的例子已不勝枚舉。
此輯《鏗鏘集》走的也是同一路子。先有了政治立場,再循着意圖採訪,最後通過受訪者之口去達到其政治意圖。然而,此輯節目,「包裝」的水平堪稱「低下」,更已拋棄表面上的「客觀」,直接採取政治攻擊手段。犯了許多基本的新聞採訪原則錯誤。
第一,整個節目並沒有發現或調查出任何實質性「新聞」。所謂的「三中商」為國家所有,這是新聞嗎?三聯、商務、中華書局,自新中國成立之後早已為港人熟悉。除非是剛來香港定居的,又豈會不知道這三間書店的「中資」背景?更何況,過去已有多間媒體作了類似的報道,內容均為基本一致,港台炒作這些「舊料」,還要以「調查發現」名義去傳播,難道不覺得羞愧嗎?《鏗鏘集》日後大可改名為《炒作集》。
第二,節目嚴重偏離了客觀的傳媒操守,貫穿節目的是攻擊中聯辦「迂迴控制香港」的論調。然而,一間書店,且不論其是由誰擁有,但凡符合香港法律者,怎麼經營、如何經營,何問題之有?港台在介紹該節目時,一開始就如此錯誤引導:「香港還有五大出版社,有三間來自此集團。誰在經營這龐大的出版和書店集團?和中央政府有沒有關係?鏗鏘集展開調查。」顯而易見,《鏗鏘集》一開始就要「引導」觀眾朝政治陰謀論的方向思想。但問題在於,這些書店是靠自身的經營還是靠強迫香港特區政府而開設的?如果是後者,請港台拿出證據;如果是前者,那麼請港台閉嘴。對一間商業機構的打壓與抹黑,港台沒有這種權力。
炒作人所共知的「舊料」,散布政治陰謀論,港台到底意欲何為?和過去散布反「一國兩制」、反《國歌法》的做法類似的是,市民和觀眾無法看到香港電台有任何「中立」與「客觀」,更多的似是挑撥離間的政治居心。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是,傳媒「黑金」赤裸裸操控香港反對派、「港獨」分子與「台獨」合流、外國政治勢力滲透香港、香港反對派政客收受美國及台灣當局的政治獻金……所有這些,香港電台有做過任何「調查報道」嗎?為何不去調查?是上級要麼不要、還是不敢去調查?
港台的立場與角色,回歸來早已在坊間討論了無數次。早年如果不是因專訪「台獨」李登輝而引起公憤,他們未必會改變「包裝」政治立場先行節目的做法。但是,若再不收斂,這種散播政治陰謀論的所謂「調查」,再濃的政治化妝也掩飾不了「畫皮」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