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主席馬雲本月18日在港大接受名譽博士學位時發言表示,未來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競爭,是學習能力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他希望香港成為「離未來最近的城市」。
馬雲詩一般講述的「離未來最近的城市」,是表達希望香港充滿創造力,在創新的道路上發展,令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而且這個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不是香港的,應該是中國的,世界的。
政策展示支持創科決心
馬雲的講話道出香港社會的關切。關於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議題,是最近城中的熱門話題。先是香港特區政府本月上旬推出被稱為是「搶人計劃」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該計劃將首先適用於在香港科技園公司及數碼港從事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網絡安全、機械人技術、數據分析、金融科技及材料科學的公司,以彌補香港長期以來科技人才不足的現狀。
而把建設創新科技中心的話題引向高潮的,則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香港創新科技發展的關心。習主席就24名在港兩院院士的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支持香港科技界為建設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習主席的講話不僅鼓勵了香港科技人員,也對所有關心香港發展前途、關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的港人是一個鼓舞。而政府出台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契合了香港社會關於發展創新科技,把香港打造成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期待。特首林鄭月娥去年發表其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時表示,政府會循包括研發資源、匯聚人才、提供資金、科研基建、檢視法例、開放數據、政府採購和科普教育的八大方面加強創科發展,並投入所需資源。此次《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應被視為政府加強創新科技發展的思路、決心和具體舉措。
當前世界處在一個重大的變革時期,創新科技浪潮席捲全球。而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的發展,將可能對人們現行的生產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進行顛覆性的革命。其深遠意義絕不亞於工業革命對人類的影響。各國現在都在爭奪科技創新的制高點,「沒有創新就只有死路一條」的危機感,不僅是先知先覺者的座右銘,也正在成為各國各個城市各類企業的共識。而發展創新科技,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資源。創新科技的競爭本質,是人才的競爭。香港要發展創新科技,成為「離未來最近的城市」,也就是成為創科中心,人才是第一位的,政府此次出台政策,從創科人才着手,是選對了路徑。
我們國家多年前就開始關注高科技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最近我參加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帶隊的全國政協考察團前往湖北考察,其中一個考察項目就是國家「千人計劃」的企業。該企業以人才引進為基礎,成為全亞洲規模最大的紅外熱成像產品研發及產業化基地。
「千人計劃」是10年前國家的一項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該計劃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在國家重點創新項目、學科、實驗室以及央企和國有商業金融機構、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的各類園區等,引進2000名左右人才並有重點地支持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來華創新創業。而在那之前,中國已有的多層次人才項目包括「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百人計劃」、「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推進了國家急需和緊缺的高層次人才本地培養選拔和引進。加上其他各種政策措施,經過數十年努力,中國創新科技成果斐然,在國際上從跟跑到並跑,並開始在個別領域領跑。
人們普遍認為,香港具有發展創新科技中心的條件,包括人才、資金、信息、實驗室、國際化等,條件不僅齊全,而且優越條件。雖然所言不差,但是在全城高唱創新歌的時候,我們更需要冷靜地檢視自身的短板。
本地尖子不願投身科研
首先,香港高等教育的奇怪現象不能不正視。香港有不少在世界、亞洲有名的大學,科大、港大等的確人才濟濟。在科技創新上,也有驚人的成果問世,2013年到2017年五年期間,獲得國家科技獎自然科學或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獎項41個,甚至兩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實力不可謂不雄厚。
但是,香港大學理科教育缺乏人才基礎,結構極為不合理,優秀的本地年輕人基本上不會考慮讀理科和工科。這當然首先是因為就業導向所致。香港就業最熱門的行業包括醫學、法律、金融,也是最容易就業,薪酬高的行業,香港學生趨之若鶩。一度香港6名新科狀元全部報考醫學專業,引發社會廣泛討論和擔憂,但討論過後情況依然如故。香港大學甚至以招生人數偏低的原因,取消了天文學、數學及物理學兩門主修科目。作為香港人才補充的內地學生,不少是內地理科尖子,但畢業後因用武空間有限,他們要麼遠赴海外,要麼到深圳等珠三角地區,或者北京上海等地發展。
這是香港教育的一個極端現象,一個悖論,像一個怪圈:就業情況不好——不選讀理工學科——缺乏理工人才——影響創新科技發展——專業人才畢業不得不學非所用……
引進海內外人才,不失為發展創科的捷徑。但是,沒有足夠的後續人才,沒有創科發展的氛圍,香港創新人才只有引進這一條路——沙漠上築摩天大樓,難度何其大。況且,香港發展創科有一個天敵,那就是高高在上的樓價。
香港如何能成為「離未來最近的城市」?如何發展成為創新科技的中心,需要系統工程,需要組合拳。《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是充滿希望的一步;政府過去兩年多在創科領域投放和準備投放的800億港元,也是充滿希望的一步,如果在思維方式上有進一步轉變,全社會不僅有發展創新科技的共識,也有各種行動,官民一致,一步步踏踏實實走下去。如此,我們期待的創新科技中心是不是越來越有希望,我們「離未來最近的城市」,是不是會越來越近呢?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泉州社團聯會會長